文 | 来源·汽车画报网 邓文毅
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一向某某国内企业均是为做某某国际大品牌的中国版而自豪,或者是为成为这样而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标。而一向以汽车狂人著称的吉利掌门人李书福却不是这样想的,他早已经脱离了这种低级趣味,变成了有着国际主义的奋战在汽车战线的斗士,改写了中国人对企业和国际企业品牌的价值观,力挽狂澜式地实现了世界的吉利中国的沃尔沃,别人想都没有想过的梦想。
当然,吉利收购沃尔沃已经完成,轰轰烈烈的收购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大家赞扬的必要了,当下,摆在吉利面前的是如何把吉利世界化或者是把沃尔沃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说,沃尔沃这个品牌如何发展或者吉利如何真正国际化的问题应该是李书福现在最急迫要做的事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下,如此的蛇吞象式的收购模式在国内也不是没有先例,联想当年收购IBM的PC业务时一样受到大家一致的赞赏和一致的怀疑。但这一国际化扩张,并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肯定。联想近几年来的业务发展策略,由2000年的国际化开始,但却以失败告终;在国际化裹足不前而PC业务无法继续提升的压力下,联想决定进行多元化业务,涉足互联网、手机和IT服务业,但2004年的资料显示,多元化的业务再次碰到了瓶颈;联想再度转向PC业务发展,包括这次收购IBM的PC业务。6年的发展平平对于那次的收购业务一直被业内所诟病也就是这个原因吧。
在赞许李书福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担心,近日传出许国祯加盟吉利短短3个月就由于无法融入吉利的企业文化而离职,还有就是沃尔沃首席执行官Stefan Jacoby在宣布沈的任命时,同时宣布了沃尔沃首席运营官Steven Armstrong的离职。Armstrong将返回福特欧洲公司任职。
针对原沃尔沃公司高层离职不得不奉劝李书福,一定要防止原沃尔沃的人才流失。对于一个有着80年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国际品牌不仅仅是企业文化和高精尖技术的积累,更是人才的积累。一个企业的文化承载无不是在人的身上的,当然,硬资产中的技术也同样是掌握在技术人才手中的,所以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与固定资产同样重要。
曾记得,看过一个讲述一个商业奇才的小说,他当年为了对付日本人,而卖给了日本人工厂后,将工人全部拉回到自己的新工厂,让日本人买了工厂而无法生产。当然,沃尔沃几乎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是由于文化和管理理念的差异造成的高层人才流失一样是值得李书福所重视的。
一个企业换了主人,那么就是改朝换代,对于中国人所说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是否同样也会在沃尔沃上演,我们十分关注,同时也真诚地奉劝李书福把好文化差异这一关口,莫让沃尔沃的软资产也就是所谓的人才流失而毁了几十年积淀的优秀的汽车品牌。沃尔沃能否成为中国的顶级汽车品牌乃至吉利能否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吉利要走的路还很远,但谨慎防范人才作为软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环的流失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