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罗玲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视错觉为洪水猛兽,却往往在不经意间受其摆布。本书的两位作者在美国哈佛大学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实验,揭示了各类错觉的形成机理,进而向读者展示出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同时,这部著作所总结出的诸多经验教训,也有助于我们养成更清醒的头脑与更理性的判断能力。

  非手持电话被人为神化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吧:经过一天劳累的工作,你拖着疲倦的身体驾车回家。在路上,你的大脑还在飞速运转,尤其是一想到还有很多家务要做,更是感到头疼。突然,一个小孩踢着皮球闯到你驾驶的路线上,你是否能够及时刹车?如果你正好在接电话,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否有信心避免事故发生呢?

  尽管在驾车的同时接电话有时是件无法拒绝的事情,但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这绝对是危险的事情,它导致事故的几率绝不亚于醉酒驾车。试想,面对突然出现在马路上的小孩,如果你在使用电话而使刹车慢了一点点,那将引起怎样可怕的后果?

  反对驾驶员打电话的运动就此轰轰烈烈地兴起,纽约是全美第一个就此事立法的城市。立法委员会的智囊团相信,禁令将确保司机的眼睛盯在马路上,手放在方向盘上,避免让他们分心。但与此同时,立法委员会也以多数票通过,暂时搁置禁止在驾车时使用非手持耳机式电话的讨论。这无疑触动了电话公司的神经,他们灵敏的嗅觉迅速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大力推动这项立法的同时还借助舆论工具宣传。

  在一次调查中,77%的人认为非手持耳机式电话的安全性远远高于手持电话。无论是立法委员会对非手持耳机式电话暧昧的态度,还是电话公司不遗余力的推荐,都是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当司机双手放在方向盘上而目视前方时,无论多么出人意料的事物,都可以被察觉到。遗憾的是,事实完全相反——用耳机接听的危险系数不会明显降低。关键在于,开车接电话与手和眼无关,无论以何种方式接听,都需要耗费大脑的认知资源。

  认知资源决定行动质量

  认知资源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认知加工过程是并列还是平行的。例如,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行走的同时和朋友交谈是很容易的,因为行走过程与语言过程可以同步进行。但是,如果突然遇到一片布满水坑的人行道,而要改变行走线路时,你可能就不得不停止讲话了——现在的行走过程需要额外的资源来计划,使得语言过程被挤了出去。在这个例子中,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人们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认知资源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界限,一旦某种复杂活动超过认知容量的最大限度,人们就无法完成原有任务。行动的结果本质上取决于认知资源消耗的多少——耗费得越多,任务完成的质量就越差。

  让我们重新审视手持电话与“神奇”的非手持耳机式电话。二者都是同时进行驾车和讲电话两个活动,耗费的认知资源——确切说是注意力资源是相同的。从这点上说,两者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异。

  换言之,驾车时打电话之所以危险,不是用一只手拿电话就影响了安全驾驶,而是在于讲话本身——说话是一件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无论使用何种方式。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多数人不知道认知容量的存在,很多地方的法律只禁止在开车的时候使用手持电话,这反倒增强了公众对非手持电话的信心,也使他们对此事的误解越来越深。

  与同乘者闲谈为何安全

  那么,与同在车里的人聊天也是危险的吗?很多证据表明,与开车时打电话相比,仅仅与同乘者说话对安全的影响要小得多:首先,与同车的人聊天可以更容易听见他人说话的声音,也更容易理解说话的内容,这要比打电话轻松得多;其次,车里的同行者本身也提供了一双可以观察周围情况的眼睛,其提供的安全系数要远远高于电话另一边的那个人;最后,也是最有意思的原因,来自很多学者所说的“社交需求”——当你驾驶到一段情况很复杂的路面时,反而没有迫使你继续谈话的“社交需求”的压力,你的同伴很可能会停止聊天并保持安静,帮助你观察周围的环境。但是,如果你当时在打电话,“社交需求”就会迫使你不能终止谈话。

  综合考虑这三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单纯的讲话与用电话聊天对驾车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