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罗玲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鼓励政策退出、油价高企、日本地震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国内车市销量增幅大幅回落,4月份更出现27个月以来首次负增长。

  一改十年间的高歌猛进,在刚刚超过美国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市场时,中国的车市开始放缓。本来应该受到五一传统的增长点带动,但是,想不到的是,4月成为了黑4月。

  还真是有点不习惯。不论是厂商还是经销商,还是我们这些汽车人。

  放缓不是坏事

  不习惯归不习惯,事物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的,不可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要说是车市,随便什么,也不能长期维持高速的增长,理性的回归与下调,才属正常。当然不可能长期平直如一条线,波峰波谷间的回旋,才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多姿多彩。

  也许我们还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习惯,也许我们习惯了第三世界的弱势地位,心理上的不自信,使得我们一定要处于别人不可及的超高速增长中,才心安理得;一旦有些正常的波动,我们就会举止失措,如末日来临。

  其实,车市放缓真不是坏事。

  得益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得益于金融危机时国家的鼓励政策,十年间,我国汽车产销量平均增长率达到25%左右,汽车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0倍,汽车出口量增加了近40倍。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

  正是因为这空前的火爆,中国车市的神话,令世界侧目。宝马集团去年利润的一半,来源于中国市场,“史登科等人回德国开会时,那真是横着走路。”宝马中国有人这样评价在中国赚了肥钱的德国人。宝马如此,奔驰,奥迪也不例外,甚至二线三线外资合资公司也不例外。

  自主品牌也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吉利,长城,都抓住了良好的机遇,取得了巨大的红利,也令企业走上了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

  但也有不少本该淘汰的企业,却也因为这空前火爆的车市而得以苟延残喘,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国家一再提倡的并购重组无法完成,若干个大集团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与世界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没有规模,没有核心竞争力。

  如同拚搏的人们,偶而需要放松一样,车市的放缓,正是行业的良机。有了积累的企业会更加耐心地提高自身,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此时正好可以被兼并重组。

  其实,现在也不是所有的车都不好卖。现实情况是,合资车热销自主车受挫。尤其是合资中的高端车型仍然热销。所以,当有人在说没饭吃时,不代表没有人正吃着山珍海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没有健康的体格,不要说山珍海味没你的份,就算能不能过了严冬,也不好说。可是不经过冬天的磨练,哪里会有坚强的体格?

  放缓有利于蓄积力量

  其实,不可否认的是,正是由于国家的一些鼓励政策,才使得车市于2009,2010年出现了井喷之势。增长的一部份,很大程度上是不太节能不太环保的微型车。而且,由于增长得过于迅猛,与之相配套的一些设施根本没法跟上来,导致拥堵提前发生。北京不得已出台了 “治堵保畅”的限购政策,出现了鼓励政策未结束而限购政策已出台的千古奇观。

  充分说明了国家有些部门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或者说短视。如果不是这些鼓励政策,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至于如此“行路难”。

  本来,大家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大家对于生活质量提高的渴望,自然会推动车市的进步。但是有关方面硬上要加上强力的推手“拉动内需”。本来车市就是正弦余弦曲线,这些政策使得这些曲线的波峰波谷差进一步加大,动荡因而更加明显。

  所以说,强势的上升后,必有强大的回调。而就算是回调,也不是停止不前。不必过于悲观!企业从40%以上的增长中理性回归,更会注重要研发力量的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会把工作重点从单纯的销量中转移到深度的服务中。

  在波谷间夯实基础、蓄积力量,等到几年后,车市再度上升时,才会赢得更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