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苏霓
没有人认为华泰与萨博不应该“闪婚”,多好啊,华泰缺品牌,萨博缺资金,守着中国市场这个“金饭碗”,联手“淘金”,看起来都很美。
不过,另外一个事实也通过这起联姻凸显出来:中国汽车的“叫花子”心态。
这种心态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内车企注定要与外国人绑在一起,才会显得有“钱”途,才能成为强者。以华泰为例,企业成立十年,去年新推出的代号为B11的中 高级轿车,尽管华泰倾力打造,怎奈市场不买账,每月销量依然寥寥。而它叫得响的产品是和现代合作生产的越野车特拉卡和圣达菲。类似的情形在中国比比皆是, 奔腾和马自达6(车型 ),同一个平台,只是一个挂着本土车标,一个戴着外资车标,即使是同排量的车型,马6的价格至少可以高出奔腾5万元。
目 前本土品牌在市场上遇到了最大的瓶颈,好车难卖好价格。夸张地说是人参卖了萝卜价,至少也是萝卜卖了草根儿的价。华泰们有钱,但总不能年年拿着大把的钞票 补窟窿,真要等到“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时候,估计也就剩饿死的份了。所以,寻找突破价格“天花板”,让钱生钱是所有本土品牌的当务之急。于是,新一轮的 中外合资合作的热潮开始了。
此番热潮与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拨中外合资合作最大的区别是中方不差钱。先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现有华泰“闪 婚”萨博,期间落实的有上汽收购双龙、北汽购买萨博技术,南汽收编名爵,传言中有奇瑞与斯巴鲁合资,长城与路虎、捷豹合资,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中方掏钱,大 笔的、巨额的资金注入到合作的项目中,然后换回技术或品牌。
如此花血本,中国自主品牌真的能做起来吗?不是又要重蹈覆辙,沦为一个个外国名品汽车的代工厂,自主品牌依然被压在“天花板”下,望着汽车市场巨大的利益而有光明没“钱”途。
难道中国的汽车企业就不能认清现实,把工夫用在提高技术、提高品牌、提高自身实力上,踏踏实实沉下来,做出让市场认可的产品吗?60年前,中国人一穷二 白,都能创造出一个叫“红旗”的世界品牌,6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生产和销售国,却像一个捧着金饭碗的叫花子,只会向别人伸手,却不知道自家 的金子一样闪光。以奇瑞为例,当年连生产资格都没有,靠着寄人篱下,1999年风云低价入市,后来有了QQ,之后出品东方之子,迈出了向中级车挺进的第一 步,接着又出了瑞虎,无论品牌还是销量都是节节攀升,怎么就停下了?怎么就上不了更高的台阶?市场不是没有机会,所有自主品牌都应该好好找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