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罗玲

  近期,庞大集团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签订21个省的区域销售代理协议。对于韩国双龙这样一家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一度没落的企业,一个烫手山芋,业内人士都为庞大捏一把儿汉。

  这样一纸令人费解的协议背后,庞大应该也是纠结的。A股上市,原本应该是件让企业如日中天的大好事,但无形的手却让庞大跌破了发行价。奇瑞斯巴鲁的合资是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冀斯巴鲁是庞大重要的利润源泉,庞大集团的30%利润来自斯巴鲁。面对终将失去的斯巴鲁,庞大需要一个重要级的汽车品牌来补上缺口。

  中国的汽车市场同样是令人费解的,即使当前车市已景气不再,但SUV市场依然傲然于险峰,1-5月累计销量同比增长竟然还高达30%,全然见不到油价上升的负面影响。所以,当庞大感觉斯巴鲁不再忠诚时,迫不急待再寻新欢,双龙或许就是饥不择食下的新合作对象。

  但事实远非庞大想象的那样好,也未必如计划那样顺利。就双龙汽车本身,还是双龙公司本身,或其新控股股东,还是双龙的工人,以及双龙汽车的上下游,确实很难找到更多让人提气的地方。

  (1)双龙销量还不远能和斯巴鲁比。斯巴鲁继2009年在中国销量近乎翻番的达到3.5万辆后,2010年又同比增长62.9%,达到5.7万辆的新高峰,这其中6成是通过庞大销售的。而从2005年起的6年里,双龙汽车在华销售不过1.6万辆,年均不到3000辆。最新数据显示,双龙汽车全球销售的数量级还在1万辆规模上。二者的现有市场规模相差20倍以上。

  (2)双龙产品缺乏综合竞争力。两三年以前,双龙的技术还说得过去,但后来没有了上汽的支持,技术投入显著跟不上,技术优势大为减弱,而且双龙相对强势技术局限在柴油发动机上,但柴油路线在经常型柴油荒的中国一直并不被看好。双龙人工成本过高,人工成本约占车辆的五分之一之上,是竞争对手的一倍,而且人工成本还在工会的推动下不断走高。由于技术研发和人工成本的两方面原因,双龙车型缺乏中低端车型,不能形成强势的车型组合。与双龙有一定技术联系、脱胎于韩国双龙汽车平台的荣威W5,又将客观成为双龙的部分替代品,没有双龙,中国人照样有众多品牌SUV可选。

  (3)双龙汽车生产和保修缺乏稳定性。由于连年不正常经营,双龙公司现金流经常捉襟见肘,零部件供应商不愿与其合作,许多供应商宁可前期供货款付之东流,也不愿越陷越深,稳定高品质的零部件供应一直是一个问题。工会也是双龙生产稳定性的主要威胁。这些原因,都将造成双龙汽车产品的后续保修存在一定问题,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买的产品没有娘家可回,没有可靠的保障。

  (4)双龙公司是一个惹不起、沾不得的企业。这一切都是拜双龙工会所赐,韩国工会的强势是世界闻名的,是世界闻名的好斗工会代名词,春有“春斗”,秋有“秋斗”,不但不成事,反到要坏事,动不动就要协商增加工资福利待遇,干扰企业的正常聘用和解雇工人,企业经营备受其扰。如果达不到目的,罢工、抗议就会家常便饭,有时还会采取占领工厂等极端手段,将双龙工厂比作战场毫不为过。

  (5)双龙公司的新控股股东并不见起比上汽高明多少。曾经濒死的捷豹路虎,给印度塔塔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马恒达不能不眼红,前段时间,印度车企马恒达斥资4.63亿美元完成了双龙公司70%的股权的收购,但马恒达只是一家以农业机械起家的车企,以SUV为主的双龙汽车与马恒达的拖拉机有太大的差别。对于上汽都没有经营好的双龙,马恒达的并购前景并不被世人看好。双龙汽车,远没有捷豹、路虎的名望,不仅档次远赶不上捷豹、路虎,目前年产量也只相当于其三分之一,销售收入差异应该是10倍开外。

  (6)双龙让中国人的情感受到过伤害。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中国的技术人员被韩国双龙工人视为技术间谍,双龙公司并公然到中国大使馆叫嚣示威,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受到莫大伤害。中国人伤着了,可不是一年半载能恢复的,重建信心并非易事。

  “去年,双龙在俄罗斯市场卖了2.6万辆,中国市场肯定比俄罗斯好”,这是一个对双龙汽车在华销售的乐观判断。但是,俄罗斯与中国市场不具可比性,因为双龙汽车在中国车友的印象分并不好,所以这种判断是未必准确的。俄罗斯汽车市场的消费心态与消费档次也与中国不同,正如中国奇瑞、长城等自主品牌汽车也能进入俄罗斯市场一样,双龙公司进入俄罗斯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销量是不稳定的。

  对于“双龙”这盏不省油的灯,庞大点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庞大的期望值千万不要太高,应该循序渐进,见机行事,视市场的认同程度投入相应的资源,建立相应规模的经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