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汽车投诉网 本站编辑
衡阳汽车网10月26讯:中国移动有一句很经典的广告: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对驾车人士来说,关键时刻要信赖的则是安全气囊,所以大家往往也用“保命气囊”、“最后一道防线”来形容安全气囊的重要性。 日前蚌埠的张先生向网站求助称:尚在保修期内的卡罗拉在遭遇车祸事故时,赖以保命的安全气囊一个也未能打开,最终造成驾驶员严重受伤。
车祸发生后安全气囊未爆,由此所带来的纠纷一直是维权难点,由于缺乏相关权威鉴定,当事双方往往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双方的相互角力之下,车主往往成为无奈的接受者。
事件回顾:卡罗拉撞上拖拉机
2011年6月15日,张先生的父亲开着自家花了12.3万元购买的卡罗拉外出办事,因车速过快(时速近100公里/小时),未注意到前面停靠的拖拉机,车头直接撞进了拖拉机的尾部。
追尾后的卡罗拉车头严重变形:防撞钢梁断裂、A柱变形,发动机脱落,但作为保命的安全气囊却没有一个正常打开,也正因如此,才导致张先生的父亲身受重伤,神智至今都不太清醒。
4S店:车辆撞击力度不够
事故发生后,张先生联系安徽省蚌埠市润业丰田4S店讨要说法,其工作人员在对事故车辆检测后称:车辆撞击力度不够,并且撞击位置不对,因此没能触发安全气囊,与产品质量无关。
张先生对于这样的检测结果并认同,要求一汽丰田厂家进行重新检测并提供相关检测报告。一汽丰田虽派出技术团队对事故现场再次勘查,但同样认为:经外观检查安全带作动良好,纵梁及底盘未见明显后移,安全气囊不需要打开。并拒绝提供检测报告。
对于4S店和一汽丰田的两次检测结果,张先生依然表示无法接受,他认为厂商是自己给自己检测,肯定会推卸责任,难言公正。因此强烈要求一汽丰田对车辆进行修复,并赔偿其父亲医药费及后期治疗费用、误工费、护理费等。
争议焦点:安全气囊该不该打开
4S店和厂家的鉴定组坚称气囊未能打开是由于车辆底盘并未变形,纵梁也未见碰撞变形,横梁因车辆钻入拖拉机底部触碰到硬物才发生 形变,但安全气囊的触点并未受到撞击产生的力度影响,因此该事故中气囊未打开属正常现象。
车主则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并不具备任何的汽车专业知识,但从事故目前所造成的损害来看,气囊显然没有起到其所渲染的作用和效果。防撞钢梁都已撞断却仍然坚称没有达到起爆点,只能说明一汽丰田的传感系统存在缺陷,而不能据此认定气囊无质量问题。
汽车投诉网大陈认为,对于车主这种非专业的人士来说,他们的理解就是时速高达100公里的轿车笔直地追尾停在路边的拖拉机,并导致防撞钢梁断裂、A柱变形,所以当他们发现却不能触发气囊打开时,出现质疑是非常正常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安全气囊就是用来保护人身安全的,而现在已经严重危及人生安全的情况下都不爆,真不知道怎样的情况下才会爆,难得非要车毁人亡气囊才动作?
网站点评:应尽快出台气囊标准
通过网上搜索不难发现,车主对安全气囊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其质疑之声也日渐浓烈。一位网友甚至“戏言”:撞之前最好通知气囊一声,让它热热身,你突然撞上,它还在休息,当然不会打开啦。
该网友的评论虽说幽默,但却折视出目前国内车主对安全气囊的质量心存疑虑。汽车投诉网大陈认为,造成目前众多消费者对安全气囊质量的不信任,一方面与厂商对安全气囊的性能宣传不足,导致消费者误以为安全气囊就是万能的保护符;另一方面也与事故的调查客观、透明与否密切相关,此外由于缺乏气囊标准,也使得当事双方在出现纠纷后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的机率大增,人为增加矛盾。
对此,大陈希望有关企业能正确地向消费者介绍安全气囊的性能,而勿过度宣传其性能,消费者对其所抱的期望越大,一旦事故中气囊未爆,往往更容易导致纠纷的发生;另外,大陈也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尽快出台安全气囊的行业标准以及检测规则,简化鉴定流程,让消费者在遇到此类纠纷时不再无助与茫然。
张先生的这辆卡罗拉在追尾事故中安全气囊该不该打开,这需要有关部门进行严谨调查,如果结论证明撞击达到了起爆条件而未爆开,说明厂家应该对此负责;而结论如果未达到起爆条件,责任理应由车主自己承担。不过,中国有句古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大陈认为,既然事故已经发生,无论是何种情况,作为上帝,消费者理应被厂家重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还车主一个知情权。
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安全气囊是通过传感器来动作的,当汽车发生较高速度的正面撞击时,通常该撞击力约等于以时速25公里至50公里左右碰撞固定物所产生的撞击力,此时传感器的开关便会迅速开启并将这信号传递给安全气囊系统的控制电脑,电脑在经过分析确认之后,会引爆安全气囊包内的电热点火器,使气囊发生迅速膨胀。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传感器只有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下才会工作,以下情况安全气囊可能不会启爆:
1、与静止的同等重量的车正面撞击时,即使车速达到要求,但是气囊可能不会启爆;
2、撞击方向以及撞击点偏离车辆中心时;
3、与树木、简易护栏等容易变形的物体碰撞时;
4、小型车辆与大型车辆的后部追尾(钻入)时;
5、乘员室以外的其他车身部位受到侧面撞击或斜向撞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