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汽车商报 本站编辑

  在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3038号现代国际大厦1层01铺,墙壁上的红色“porsche”字样以及透明橱窗内闪闪发光的新车一直吸引着来往过客的目光。然而,自从2011年12月30日起,它的风头被一辆特殊的保时捷抢走了。

  这一天,一位保时捷车主将价值近271万元的保时捷卡宴停放在这里,并在车身上挂上“保尸捷要命”、“300万名车要命”等条幅。

  随后,此事引起热议,深圳《财经生活报道》、《第一时刻》等电视栏目都进行了连续报道,在一些跑车论坛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然而,与车主的高调不同,在整个过程中保时捷方面一直没有正式的答复。

  “被逼无奈”

  2012年1月16日,本报深圳特约记者来到深圳保时捷中心,通过留守在维权车旁的工人找到了车主梅先生的秘书。随后,记者通过他联系到了梅先生。在电话中,梅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事情的始末。

  2011年6月份,梅先生在深圳保时捷中心购买了一辆价值271万元的保时捷卡宴。4个月后的一天,正当他在行驶过程中时,突然发现行驶不到5000公里的新车出现行车电脑失灵和高速刹车失灵的现象。然而,在送回4S店维修好的第三天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在往返修了5次后,保时捷方面从上海派过来一名技师同深圳保时捷中心的员工一起检查之后,承认梅先生的车确实存在质量问题,提出维修的建议。

  而此时的梅先生坚决要求退车。双方在僵持2个多月后,2011年12月28日,深圳保时捷中心同意给梅先生更换一辆同等价值的保时捷新车。销售总监亲自来到梅先生的公司,想要将梅先生的车开走,为其更换新车,但是梅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阴谋”:他们当时是想把车骗回去,维修好了之后再毁约。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正是由于当时梅先生没有把车给保时捷,等来的不是再次换车,而是“通知我毁约,不承认这份协议了”。

  12月29日,梅先生觉得自己“被逼无奈”,决定用一种特别的方式维权,给自己这个“弱势群体”讨个说法。

  维权升级

  12月30日,梅先生用一辆拖车拉着自己的保时捷来到了深圳保时捷中心,并将贴有“保尸捷要命”、“300万名车要命!系统失灵”等字样的车辆停放于4S店门口。引来无数路人围观。

  2012年1月1日,双方再次协商未果后,梅先生方面采取行动,开始围堵4S店,并邀请电视媒体采访,介绍事件经过,出示保时捷方面起草签署的保密协议书及退车合同协议书,还有三次的维修记录,以证明保时捷方面不讲诚信、出尔反尔,同时公开宣称保时捷涉嫌存在的巨大质量问题,并声称将“维权到底”。

  深圳电视台分别在1月1日、4日、15日进行了连续报道。在整个事件的报道中,深圳保时捷中心没有回应。

  随着维权的不断升级,梅先生的维权行为惊动了当地警方,并被口头传唤到所属派出所“了解情况”。

  然而,在事情没有进展的情况下,1月16日,有人撕掉了梅先生保时捷车身上的标语。梅先生得到信息后迅速赶到现场。“4S店的人从电脑上调出照片让我看,证明那不是他们干的。但是有人告诉我,那是保时捷的销售总监找的人。”当记者询问谁告诉他这个消息的,梅先生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他们那个销售总监说了,我们保时捷可以拿出一个亿跟你玩儿!还说黑的白的随你来!他就是这么说的!”

  不过,当汽车商报记者向梅先生询问保时捷销售总监联系方式时,他却以“手机坏了”为由,无法提供给记者。

  16日下午,被撕掉的条幅又重回车身,车窗上还贴出了新的“告知”:“保尸捷垃圾制造,生命无法保障。请用户去检查你的车辆”。

  疑点重重

  梅先生的遭遇引发了很多人的同情,在网络上,不少人都在指责保时捷歧视中国的消费者,力挺梅先生的维权行动。然而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质疑。

  记者发现,无论是在电视媒体还是网络上,都称梅先生的保时捷“连续出现系统失灵、高速路上刹车失灵等严重质量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了一大堆问题”等模糊的说法,梅先生也只公开提供了三次维修记录。而梅先生那辆保时捷真实情况如何,是否有必要换车,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客观、全面的报告呈现出来。

  另外,梅先生告诉汽车商报记者,此前深圳保时捷中心为其更换车辆是“阴谋论”。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当时保时捷是打算将车辆开走后,重新开来一辆新车。而梅先生坚持要先开来新车,才能将自己的故障车辆开走。在谁都不肯让步的情况下,梅先生认为其中必有“阴谋”。

  同时,在保时捷的媒体声明中称:“保时捷中国的建议表示深圳保时捷中心客户——车主梅先生的车辆CayenneTurbo能通过正常的维修途径得到妥善的解决,并确保正常安全行驶。由于车主拒绝维修处理及车辆故障检测,但是深圳保时捷中心仍旧积极与客户协商,以最快使客户的问题得以解决。”这个“保密协议”到底是不是阴谋,我们无从得知。

  最后一个疑点,也是此次事件中的最大疑点,整个事件过程中,保时捷方面声音的缺失是为什么?达成协议?带着这些疑问,记者1月15日致电深圳保时捷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负责人正在国外休假,无法给出解释。不过,第二天保时捷北京中心的公关人员主动联系了本报记者,对方给了记者一份《媒体声明》,其中称深圳保时捷中心一直积极主动地和客户进行沟通协商,并承诺将在1月17日安排相关负责人就此事接受采访。1月17日,记者被告知,此事双方已经达成协议,但具体内容不方便透露。然而,当记者再次致电梅先生时,却得到了一个否定的回答:“没有。可能明天(1月18日)会有一个协商,但现在还没有结果。对于事情最后将如何处理,梅先生含混地说:“目前我也不知道,反正接下来还是要继续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