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华声在线 本站编辑
比亚迪G3是比亚迪推出的一款高端车型,虽然因为过高的售价和“新瓶装旧酒”的嫌疑而没能像它的同门F3那样大红大紫,但上市后还是赢得了一些消费者的青睐。近日,来自深圳的周先生登陆本网发表了一个近两千字的投诉。在投诉中,这位比亚迪G3的车主在购买比亚迪G3一年多的时间里,这辆比亚迪G3的变速箱历经四次维修一次换新,但异响问题目前依然如噩梦般困扰着他。
周先生最近总感觉耳朵在嗡嗡作响,心情也异常烦躁,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由去年买回来的新车引起的。2010年7月,周先生在深圳报业比亚迪4S店购买一款比亚迪G3,原是为工作方便考虑,不料却成了梦魇的开始。
提车三个月后,周先生发现停车不熄火的时候,变速箱发出哒哒的声音,踩下离合时声音消失。经4S店检修,更换离合器三件套后声音减轻,维修师傅告知这是正常现象,周先生虽然表示难以理解何以新车异响如此严重,但在当时却也只能无奈接受。
到2011年9月,异响加剧,周先生到报业比亚迪4S店再次更换离合三件套,但异响问题仍未解决。经过检修,周先生被告知是变速箱轴承异响,加上压盘和分离轴承,需要拆解变速箱。
但让周先生没想到的是,拆解变速箱进行更换零配件维修后,异响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严重。不堪其扰的周先生于9月30日再次到店检修,这一次4S根据厂家意见再次拆解变速箱,为其更换输入轴,输入前后轴承,分离轴承,离合器片等零配件。然而,这一次“手术”也仍未能根治这个异响顽症,在使用半个月后异响再次出现。10月18日,周先生前往深圳报业比亚迪4S店进行更换变速箱总成,但就算是更换了变速箱总成,异响也未能消除,后按照维修工作人员建议磨合半个月后回到4S店进行23100公里的保养,不过异响问题依然无解。
此外,新换的变速箱不是重新计算保修时间,而是与整车的保修时间同步,这就意味着这台新换的变速箱将在半年后过保。这也让周先生很是气愤,因为半年时间太短了,有故障也并不能及时发现。而且据他了解,目前所有的消费电子产品更换主要零配件后的保修期限都是重新计算的,就是因为消费电子产品有相应的三包政策。
网站跟进:比亚迪称已修复,目前响声属正常范围
本网在接到周先生投诉后,当天第一时间转交到厂家进行协调处理。在近一个月后,厂家于12月2日向本网作了反馈,称“服务店积极联系用户处理车辆问题,同时给用户更换新的变速箱总成,但用户均不认可,经检测现车辆响声属正常范围,可寻求第三方权威鉴定机构鉴定。”
对此,周先生表示十分失望,他告诉本网,自己有一个朋友也购买了比亚迪G3这款车,也是新车买来没多久就频繁出现异响,但是经过维修之后情况有所缓解,现在控制在不影响日常驾驶的范围内。而自己的车在经历多次维修后异响仍然存在,并直接影响驾驶情绪和安全,企业仍以“正常范围”来解释他不能接受。周先生认为,厂家声明“可寻求第三方权威鉴定机构鉴定”的说辞,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并不现实,先不论是否能找到真正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不菲的鉴定费用和消耗的时间精力都需要消费者个人买单,这种维权成本也会让人望而却步。“我也不想追究了,只希望厂家能重新计算新换的变速箱保修期”,而对于周先生的这个要求,4S店以无此先例为由表示拒绝。
网站调查:比亚迪G3变速箱异响恐非个案
去年本网曾收到一位江苏盐城严女士的投诉,称其所购买的比亚迪G3在第二天就开始出现变速箱异响。为了解决问题,严女士先后5次向比亚迪总部进行投诉,但都无果而终。随后在严女士向本网反映后,才引起厂家的重视,并安排比亚迪南京尚迪4S店的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但4s店工作人员的回复却让严女士哭笑不得:“变速箱异响是比亚迪通病,实属正常!”
比亚迪G3内饰
除了严女士的案例,在本网上还能找出不少关于比亚迪G3变速箱异响的投诉,而且这些投诉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大都是在购车后不久开始发现异响,且经多次检修无法解决!
比亚迪G3后排空间
面对如此数据,本网认为,比亚迪G3变速箱异响的问题恐怕不能简单的以“个案”或是“正常”来解释,而需要比亚迪方面提出更充分的解释。
网站点评:不能把媒体的宽容当纵容
在经历了一系列退网、裁员、气囊失效等打击后,王传福坦承比亚迪在过去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产品品质的的把关,此前产品投诉让比亚迪深受震动,并提出要把旗下产品的索赔率控制在10%以下,达到合资品牌的水平。
索赔率只是一个数字,控制索赔率可以有很多办法,比如说拒不承诺问题,但是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追求报表上漂亮的数据,而是一个一个消费者口碑的积累。品牌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应该珍惜消费者的支持和信任。
在提及自主品牌发展,不少专家都呼吁要宽容对待,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然而,自主品牌的崛起和发展正赶上了中国汽车黄金十年,在销量和利益的诱惑下,不少企业渐渐迷失在快速扩张的道路上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而国家目前对于汽车产品的质量还没有明确化、具体化的质量标准,这无疑给企业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安逸的环境。但如果纵容的结果是换来企业 “我就是这样”的无赖姿态,那就不是帮助成长,而是助它走向失败了。
(来源: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