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腾讯专稿 本站编辑

自主这个词,真是个好词,意味着自尊,意味着自己有,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成果,当然也因之有了更多的说话和伸手的权力。因此,合资公司不得不“自主”,大国企更是“自主”上日程,共和国长子一汽为此没少挨批评,而“二子”东风则动作频频,看起来很是有一番大作为。

9月19日,盛大的东风乘用车品牌标识发布布在武汉开发区发布,“双飞燕”回归正圆,并从色彩、内涵上,给予DNA的延伸,以品质、国际等特征作定位。

东风风神、郑州日产、东风风行,东风三大含自主的乘用车,将都悬挂东风乘用车新标识,统一起来。而按照规划,2015年合资公司神龙的合资自主品牌,也将纳入东风自主乘用车体系,悬挂东风乘用车标识。

东风对此的解读是:推陈出新。

而业界对此解读是:在政府要求加大自主进度的压力下,在东风2015年200万辆自主品牌乘用车产销的目标下,东风大自主的进程正在加快。此举表明东风公司内部资源整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自主”战略推进到一个重要阶段,东风自主乘用车事业作为东风“大自主”的“核心单元”地位,进一步得到确认,

用意自然是好的,东风想要做强自主品牌的心是诚的。但是,面对这8+1各自为政的大摊子,其难度殊非一般。

东风公司不但是汽车行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合资公司。大家对东风最大的指责就是:到处合资,旗下合资公司众多,日产、本田、法国PSA、台湾裕隆,还有可能在大三角下面,又跟法国雷诺合资,还有最近整合的东南乘用车。所以,要做自主,除了自己的嫡系儿子风神之外,旗下这些合资公司以及在全国各地整合来的公司,包括郑州日产、东南乘用车,单是整合清楚,已是一盘很大的棋,如果没能理清楚,那就跟一团乱麻差不离。

东风这个最大的合资公司,是现状,也有历史原因。不要忘了,当时东风陷于亏损局面,只差破产了。如果苗圩不启动与日产全面合资,东风早已被西风打败,东风公司十几万职工会全部下岗失业,而当时与日产合资后,戈恩说:东风公司贡献为零,虽然可以看出东风在技术和管理上没有强项,表达了日产方面的愤怒,但是,却也看出了当时苗圩的无奈以及此举的现实意义。所以,去追究彼时东风为何到处合资,没有意义。

现在只说现在。跟国家的想法不一样,国家层面想要合资换技术,合资公司却不一样,解决就业和税收是头等大事,再说,你想要的技术,人家凭什么给你?而现在,当国家层面回过神来,要求企业都做自主时,真是难度空前地大。

其实,问题非常明显:风神公司是东风的嫡生儿子,所以,当初成立时,肯定抽走了旗下所有堪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平地起高楼,所有的车型,只能从合资公司里要。而旗下人合资公司也被要求做自主品牌,凭心而论,自己尚且没有自主的东西,又如何肯把自己充自主门面的老旧车型给你?自己把老旧车型改头换面了,也希望是自己公司的东西,控制生产和销售,利税都是自己的。合资公司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有心甘情愿做自主的,有被动应付的,当然也有东风日产那样把自主特意规划一番,中外双方取得谅解,甚至还有做电动车以争取未来的。现在全部挂成同一的双飞燕标识,外面统一尚在其次,最难的,这一盘棋如何去盘活?研发上、市场区隔上,都是一堆的矛盾。当初一个吉利三个研究院,但好歹船小好掉头,全部归属于一个吉利,赵福全当时去要统一这三个研究院,大家都认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东风现在的8+1,单是研发上如何统一?真是千头万绪。

如果做得好,所谓的合资自主,不需要上级主管部门来正名;如果做得不好,不但合资自主是个笑话,东风大自主也会流于一句空话。

在所有的国企合资公司里,东风一直中方比较强势的一方。但既便如此,外方也是不会情愿把技术给你的。东风日产在合资自主上,先是不肯,后来眼看着自己的老旧车型被风神拿走,才干脆更进一步,把启辰当作自己的一个新品牌来规划,尝到了甜头,更是激进地要做自主下面的电动车。据说,东风日产合资与自主的研发队伍是一个团队,至少在一个办公室里。日产方如此积极表态,是否意味着,自己做自主本就是为了与东风大自主竞争?那么,东风集团层面与东风日产又是对待合资自主这个问题的?

还有风神。现在推出的车型,都是有原版的。那么以后推出什么样的车型?还是东风日产的?还是要换成神龙的?车型来源不一,平台如何互通?各合资公司都“自主”了,你是否还能拿来人家的车型?还是整合统一了,洋为中用,那么,自身如何具备良好的造血能力?是否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改进,现在到了什么程度?

从长远看来,风神还是要担当东风大自主的重任。而且,风神更应该在整合和提高上下功夫。那么,就算合资大自主是应景之作,风神如果自己强健了,那东风大自主就算立起了根本。

其实不妨向长城吉利比亚迪学习一下。有这么多合资公司是好事,至少见多识广,资源众多,利用整合。但是,自身的造血能力更得快速增强,化养料为自己的肌体,那是最根本的自主。

国家层面,其实也不必这样逼国企。东风的强项在商用车,为什么不去发展自己的强项,反而一定要去弄这些费力且难说未来的乘用车自主呢?政府部门的急功近利、瞎指挥,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