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新浪 刘杰

  在汽车圈中曾流行这样一句话,进口汽车品牌国产化就意味着减配的开始。那个时候,人们还都对此嗤之以鼻。
  然而,随着大众新速腾非独立悬挂存在断轴风险、新宝来用泡沫代替车尾防撞钢梁等事情曝光之后,曾经的戏言竟变为现实。
  不可否认,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性,但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仅仅是车企的问题吗?可能并不尽然。
  车企减配已成风
  2014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了2349.19万辆,较上一年提高了将近7个百分点。同时,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更为刺眼的是与日俱增的车辆投诉数量。
  据汽车投诉网统计,2014年全年,该网站共接到关于“减配车”的投诉为105宗,同比2013年基本持平。但与2013年不同的是,诸多被奉为“神车”的车型,渐渐走下神坛。
  细数近来纷纷“落马”的车型,不乏新速腾、新宝来以及凯美瑞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尽管推陈出新后,这些车型销量数据依然养眼,但其背后的光环却愈发暗淡。
  以日产阳光为例,曾经被奉为日系车中的“性价比之王”,但细看中、美两版之间的差距,我们便能看出一些端倪。
  根据日产美国和中国官网显示:日产阳光美版车型全系标配车身稳定系统,中国版车型却基本不配,美国版6个气囊在中国版上却变成了2个。
  同日产一样的是,丰田卡罗拉、凯美瑞等中国版中低端车型均减配了车身稳定系统和气囊。“与国外相比,国内车型减配现在可以说是不公开的秘密,中低端车尤为明显,”业内人士王新说,“但是这个‘双重标准’却非常隐蔽,因为它往往隐藏在华丽的外表之下。”
  流行减配谁之过
  从目前看来,车企减配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车主都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车企,认为车企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私下降低标准,以至于安全隐患频发,对车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结论看起来是站得住脚的,以大众新宝来为例,这次抽查的新宝来车尾减配防撞钢梁,变成泡沫后,成本只需10元左右。如果换成防撞梁的话,成本就要提高近20倍。这样简单的数学问题,相信各大车企都会盘算。
  但如果单就这一点就给众多车企定性,认为车辆减配的责任完全要车企来背的话,可能有失偏颇。
  其中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一些车企反复宣传的高级安全配置,在消费者看来是一种昂贵的技术,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根据《青年时报》此前的调查报道显示,来自市场的反馈是在综合外观、基本配置、价格和技术的考量后,最终让顾客做出购买决定的往往是诸如这辆车的轿车有没有设计放香烟和打火机的暗格,以及车载DVD等因素。
  这就表明,在同样的价格面前,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外形看起来豪华大气,内饰精美的车型,并不熟知的安全技术及配置就会被忽略掉。
  这样一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趋势慢慢形成,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车辆减配的另一个导火索。
  技术标准需完善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国外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占有率已经高达77%,中国市场成为很多跨国车企的最大利润来源。这也给中国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与其讨论车辆减配是谁的过错,不如考虑一下,如何为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让法律法规为车主把关。”王新说。
  正如王新所说,目前中国汽车的相关技术标准较低是不争的事实,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在2012年现行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出台前,车企在中国一直对一些安全配置采取低配甚至不配的做法,以至于目前的相关标准制定“迁就”了车企的低配置。
  2012年修改后实施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对这些配置依然没有作出明确要求,这也为跨国车企肆无忌惮的减配提供了施展空间。
  目前,大多数欧美国家都强制要求汽车安装ESP等车身稳定系统,以及头部气帘。而中国的很多热销车型,在这方面的安全配置上是十分落后的。
  对此,汽车专家汪英来直言不讳地表示,目前我国执行的汽车碰撞测试标准过低,这纵容了汽车厂商偷工减料。
  不过这一现象将会在今年得到有效的缓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表示,今年安全标准将进行大修,2015年C-NCAP(新车碰撞测试)规则将做出重大调整,新规则在征求汽车行业人士意见后,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
  “现在消费者对于汽车安全性愈发重视,我们当然也会利用‘安全级别’这根鞭子督促汽车企业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安全需求。”赵航说。“新规则实施后,将会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水平和安全技术水平,尽可能减小因为减配造成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