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腾讯汽车 本站编辑

   互联网企业不要以颠覆汽车行业为目的,双方应该共同促进智能汽车共同发展。”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汽车高新技术发展国际论坛上,英飞凌科技(中国)汽车电子事业部负责人徐辉这样呼吁道。

      根据普华永道最新的数据预计,到2018年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万辆,辅助驾驶技术将大量得以应用。智能汽车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使用环境等方面,或将引爆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市场规模。

      如此大的市场规模下,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究竟是争个你死我活抢夺行业话语权,还是合作共赢?现实让我们看到双方似乎进入到前所未有的蜜月期。

   “汽车行业是不会被颠覆的”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正在向传统汽车行业渗透,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向汽车行业的跨界“表演”也让整个汽车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是有人曾提出“互联网企业终究会颠覆汽车业”。

     “我认为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完全***汽车产业,因为汽车产业是实体经济,是有门坎的,这个门坎不是形成真正的门坎,也不是公告准入的门坎,主要是技术的门坎,是管理的门坎,互联网更多的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我相信IT企业将对汽车的智能化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但汽车行业是不会颠覆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伟这样表示。

      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汽车企业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上汽和阿里巴巴合作造车、北汽和乐视打造智能汽车的生态系统、富士康与腾讯和谐汽车开展了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合作,奇瑞汽车、易道用车和博泰集团共同出资打造互联网汽车共享的计划,长安汽车与华为在车联网,智能汽车领域跨界合作等等。

      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竞争态势,多方合作成为这个阶段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主要的特征,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车企终于握手言和。

   业内呼吁顶层设计

      在原科技部党组成员、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看来,目前国内智能汽车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汽车还缺乏协同发展;同时,由于对智能汽车价值的认知不同,双方合作还缺乏顶层设计;另外,中国道路的环境复杂度非常高,道路的适用性验证难度比较大,传统的验证体系还难以适合智能汽车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我国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还缺失,关键零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

      其中“顶层设计缺失”成为车企和行业代表的共识。同时,我国政府对智能汽车的关注度在不断地提升。此前,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将掌握自动驾驶的总体技术以及各项关键技术,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的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以及产业群,要基本完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广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坚认为,法律法规和文化环境变好之后,“智能汽车可能会比2025年还要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