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车质网 本站编辑
7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召回公告,宣布北京奔驰因发动机舱密封条可能脱落导致起火,存在安全隐患,召回2015年1月8日至4月30日生产的2015款国产E级轿车。在企业眼中,这应该只是一次普通的召回,但是,由于北京奔驰在今年2月曾因为同样原因召回过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期间生产的12-14款E级车,补充召回公告发布后,有媒体认为,北京奔驰在第一次召回后未能在生产中及时采取措施,有放任缺陷产品上市之嫌。那么,第二次召回背后真有玄机么?车质网就此进行了调查。
奔驰方面对此书面回应称:自首次提出主动召回发布以来,已对此后生产车辆的相应装配流程进行了优化,为了确保改良后工艺能够得以彻底地,精准地实施,后续对相应的安装流程实施了全过程严密的检测和把控,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极个别的车辆未能按照最新的工作流程进行准确的安装。作为预防措施,决定扩大召回范围,对可能涉及的所有涉及车辆实施主动召回,对相关车辆进行免费检查及必要维修,以消除风险。
在这一回应中,奔驰方面传递了几个要点,一是两次召回都属于主动行为;二是首次召回后已经优化了装配流程;三是发现了极个别车辆未能按照最新流程准确安装;四是作为预防措施,决定扩大召回范围。
车质网总监李熙认为,汽车制造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产品缺陷的产生总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汽车产品被召回的原因。从车质网这几年掌握的大量缺陷产品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的确有车企面对已经发生的缺陷产品无动于衷、百般推脱不愿意采取纠错措施,但是,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企业会故意放任缺陷产品流向市场。作为一家世界知名的品牌,奔驰方面能够主动做出补充召回的决定,这一点无论如何都应该鼓励。
车质网注意到,北京奔驰本次宣布补充召回国产E级车1.4万辆,召回成本不可谓不高。而且,从奔驰方面的回应看,召回的这1.4万辆E级车并非都存在上述缺陷因素,只是作为预防措施,决定扩大召回范围,对可能涉及的所有涉及车辆实施主动召回,对相关车辆进行免费检查及必要维修,以消除风险。从降低成本和影响的角度讲,奔驰方面甚至都可以发个内部通告,让4S店将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车辆在极小的范围内解决掉。李熙认为,选择公开召回的解决方式,实际上恰恰与奔驰自身的企业地位相匹配。
作为国内最大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一直密切关注企业对缺陷问题的优化和解决。企业因为各种原因补充或者扩大召回范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比如高田气囊问题就导致国内外的车企不断在发布补充召回公告。对缺陷后果和消费者人身安全的敬畏是一个成熟车企面对缺陷而不可以无动于衷的根本所在,否则,企业必然会为错误选择付出惨痛代价。在诸多背景之下,奔驰方面不可能在缺陷产品问题上为自己挖一个大坑。本次补充召回就是一次自我纠错的正常举动,没啥内幕。
车质网提醒相关车主,请务必按照公告提示配合完成本次召回,千万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