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罗玲
直奔耐世特核心技术
收购耐世特,可获得全球领先的EPS(能效和电动转向系统)及先进的“轮到轮”转向系统技术。
此次收购中,太平洋世纪也遇到了不少竞争者,国内外多家公司报价,包括来自韩国的买家以及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但最终这个来自北京的买家出价颇具吸引力,而且全部付现金,没有使用贷款,成就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业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项海外收购。
太平洋世纪董事长赵广义在美国底特律的交割仪式上表示,这次收购对中国、特别对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将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知情人士介绍,作为一个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太平洋世纪此次出手收购看中的是耐世特的众多核心技术,期望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快速提升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
在汽车行业多年的发展中,核心技术空心化一直都是束缚发展的一个死穴。中国民族自主品牌企业在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方面一直都依赖于外资企业配套,受制于人。
根据上述知情人士的说法,耐世特在设计和制造转向、传动系统及零部件方面具有全球领先的地位。他透露,通过收购耐世特100%股权,收购方可以获得全球领先的EPS及先进的“轮到轮”转向系统技术,同时,还能获得耐世特拥有的三个研发中心、1100名工程师组成的研发技术团队,以及研发中心拥有的专利和完整的数据库。这可以大大缩小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
目前,耐世特在传统的汽车传动系统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两大领域内,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0%,位列前三。在EPS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供应商,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此外,还拥有未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都将采用的最新一代电子助力转向技术。
耐世特已经在中国开展业务。目前其在中国拥有三家独资及合资工厂,在北京和苏州设有研发中心,公司亚太区总部位于上海。
复制京西重工收购案
再次运用“政府出钱、企业出力”操作模式,北京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
另据笔者了解,此次收购运用的“政府出钱、企业出力”操作模式,是天宝集团复制了自身参与的、去年轰动一时的京西重工收购案。
2009年11月,京西重工以1亿美元在国际汽车零部件大佬德尔福的收购大战中胜出,收购了原德尔福底盘系统公司。而京西重工是2009年3月为并购德尔福而成立的三方合资公司,其中首钢集团占股51%,北京房山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占股25%,天宝集团占股24%。
目前,在北京市政府的推动下,京西重工在房山窦店的高端产业基地已在规划当中,未来有望成为影响世界市场的重要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收购德尔福时,中方派出的数十人谈判团队绝大多数来自天宝集团,但天宝集团没有太多的现金投入,资金更多来自政府的支持。此次收购耐世特的模式与收购德尔福底盘系统公司如出一辙。
近年来,北京屡屡出手海外零部件,目前,汽车产业已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去年国家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后,北京市也同步出台了《北京市调整和振兴汽车产业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建设。
目前,北京除现代、奔驰、福田等较大规模整车企业,已在顺义、怀柔、大兴和房山等区县先后打造了数个零部件产业园区。
海外收购也被视为超速发展的捷径。除了此次收购耐世特、去年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底盘业务两项海外并购外,去年北京市还促成了北汽对于萨博部分知识产权的收购。而耐世特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电子转向系统,被认为是汽车转向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为北京市乃至国内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奠定技术基础。
■ 声音
美国各方情绪复杂
11月9日,耐世特收购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一家知名财经媒体发表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描述了美国各方对于此次收购的看法。
文中称,耐世特被中国公司收购是这个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之一,中国投资者首次收购了如此大规模和悠久历史的美国制造业公司。但是,美国国内的反对声浪不断,原因是美国失业率高居不下,政客纷纷抱怨中国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甚至美国的辉煌。
来自萨吉诺、现任密歇根州参议员的卡恩说,这个公司真的不得不卖给中国人吗?我希望看到美国公司在美国人的手里经营得红红火火,现在的状况可不符合这个标准。而工会甚至把这项收购看作是“特洛伊木马”闯入。
文中分析称,这一收购产生的更广泛的影响是,中国直接在美国投资也许会有助于改善美国糟糕的贸易关系,就像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汽车工厂在这里的做法一样。
收购前景业内看好
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频有海外收购的大动作,腾中收购悍马、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北汽收购萨博部分知识产权等等,都获得了国内外的关注。对于收购耐世特的前景,业内的看法相对比较乐观。
在某门户网站对于此次收购前景的看法调查中,8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看好”和“看好”。有业内分析师指出,目前,国内的整体零部件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从掌握技术的角度来说,与其收购海外整车企业,不如并购关键零部件企业。此外,相较于海外整车企业的劳资问题,零部件企业相对较简单,收购后运营也更顺畅。
对于4.2亿美元的收购价格,业内人士表示难以简单判断是否划算,关键要看有没有收购比较先进的设计技术,因为新车型的零部件都是需要独立设计匹配的,如果没有先进设计的话,难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