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邓文毅
据了解,奇瑞除了单独筹建全新的新能源销售网络之外,还有第二套销售模式,即授权奇瑞销售公司和麒麟销售公司网络内原有的经销商销售新能源车型。与比亚迪、众泰打“产品牌”的路线不同,奇瑞更注重销售渠道的建设,这或许会让奇瑞新能源汽车在2011年全面上市时充满底气。
2011规划:奇瑞表示今年将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机、新能源汽车材料方面的技术。目前,奇瑞正在积极研发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质子隔膜等产品,而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电动车关键核心部件,已实现了自主开发和生产,其将在2011年,上市搭载奇瑞自己生产的动力电池的纯电动车以及增程型电动车。而在混合动力产品方面,中度混合动力(ISG)产品、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产品都将在2011年实现产业化。今年,预计奇瑞预计会有6款新能源车上市。
长安汽车的“腿短”在哪里?
2010年销量:全年销售197辆,订单量212辆。根据电动车时代网记者的了解,由于长安杰勋HEV在2010年实际上是零销售,所以这212辆应该全部是长安志翔中混动力车,而长安志翔目前基本上只投放在出租车市场。
众所周知,长安汽车最出名的,是他们庞大的微车销售(2010年销售了114.73万辆),而在轿车方面业绩并不突出。因此开发新能源轿车,对于长安来说,是具有证明自己研发生产能力的重要使命的。
2010年的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算是出尽风头,先是高调加入“中国新能源汽车航母”的“新能源汽车央企大联盟”,年末又在“2010年中国电动汽车全产业评选暨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论坛”上获得了四项大奖。
其中,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获 “年度电动汽车行业领袖人物”;长安汽车党委书记、副总裁、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院长朱华荣,获“电动汽车行业杰出人物”;志翔中度混合动力汽车获 “年度混合动力车型”;长安汽车获得“年度优秀电动汽车企业”奖项。
然而在风光的背后,却暴露出了是现实的落差。曾在第13届上海车展高调亮相、成为当时国内惟一量产的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头顶国家“863计划”重大汽车专项等多项“第一”光环的长安杰勋HEV,却在2010年底黯然停产。这款耗时6年、耗费巨资研发打造的混合动力车完全不被市场接受,在2010年里,其生产线甚至一次都没有动用过。
长安志翔的处境也并不是太好,在南昌刚刚开始投入运营的63辆出租车甫一上路,就被的哥们抱怨油耗比传统汽油车还高。而电动版长安奔奔除了频频现身各种展览外,一直没能拿出一个上市时间表。这使得长安的风光一直停留在宣传报道上,缺乏群众基础。长安在乘用车研发方面的短腿,再次出现在了混合动力车身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011年规划:今年安新能源汽车主要精力似乎都放在技术创新、新基地建设以及与福特、LG等企业的合作上,长安汽车计划到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15万辆。
众泰 抢跑后如何站稳脚跟?
2010年销量:具体数字不明,除7月份面向个人消费者卖出的一辆5008EV外,还出租和销售了100余辆。
在众泰汽车率先打响新能源汽车之战后的一年后,我们看到众泰新能源汽车由之前的“豪情壮志”“一鸣惊人”,渐渐变得“前景难料”、原地踏步。虽然众泰靠电动汽车打响自己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知名度;虽然众泰汽车首创的“以租代售”减轻了消费者购车的风险,也使众泰汽车“明哲保身”,规避了自己的风险。
但众泰最终还是要靠销售整车来获得利润,于是在众泰汽车率先打响新能源汽车之战后的一年,我们听到的关于众泰新能源汽车的荣誉大部分还仅仅停留在去年年中的那个时段。
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中曾说过一句:做自己能做的,让市场来选择。在一年的市场竞争中,众泰新能源汽车由之前的“豪情壮志”“一鸣惊人”,渐渐变得“前景难料”“默默无闻”起来。暂且不说摆在眼前的销售数字,仅内忧外患的行业竞争压力就让众泰新能源汽车发展遭遇重大考验。
仅仅浙江境内就频频传出汽车企业进军新能源汽车业的消息,像浙江永源汽车与ZAP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项目、杭州东风裕隆将推“纳智捷”品牌新能源汽车等等。成功抢跑,的确能够助长成功;但抢跑之后,能否真正成功还依托于自身条件和实际发展。
依托政府扶持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但依赖政府帮扶则容易陷入被动的发展局面。新能源抢跑之后,众泰汽车路在何方,这是吴建中在2011年需要深思的地方。
2011年规划:虽然出售和出租的纯电动车才百余辆,但是众泰汽车董事长吴建中却抛出了一个庞大的电动车销售计划。按照吴建中的设想,2012年众泰汽车销售量要达到40万辆,2015年要达到90万辆,其中纯电动车占到10%。
此外,丰田普锐斯(以及凯美瑞)、别克君越(混合动力版)、上汽荣威750混动版等也有一定数量的销售,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的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2010年产量为7181辆。
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 来自新华信信息咨询(北京)公司的信息则显示,逾八成国内车企都有新能源车的发展计划。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编后语:进入2011年,从国际汽车巨头、国内合资厂商、到民族自主品牌,都纷纷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上市的脚步。伴随着成品油价格上调、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即将出台,无论从政策,还是行业、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战略正在加速形成。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转型主要战略取向的电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市场,将在政府、制造商和消费者需求的三重推动下,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