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苏霓
■专家解析 有人酒后10小时仍超标统计数据显示,当酒精在人体中的含量在0.3%至0.9%时,驾车引发交通事故的几率是正常人的8倍;酒精含量在1.0%至1.5%时,肇事几率高达30倍;超过1.5%时则高达128倍。
昨天,市交管局事故处酒精实验室主任梁建军针对测试结果解释说,一般情况下饮完酒后1.5个小时左右是人体内酒精含量的高峰值期,之后慢慢下降。如果一个人实在喝“大”了,有可能出现饮酒后8个小时,甚至10多个小时还能测出达到酒驾甚至醉驾标准。有些司机以为喝完酒睡一宿,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安然驾车了,殊不知有可能仍处于酒驾或醉驾状态。记者了解到,交警查酒驾时,查到的前天中午喝酒,第二天上午仍为酒驾的司机为数不少,有的甚至前晚喝酒,第二天下午仍测出酒驾。
她解释说,无论有量还是没量的人,也许喝一杯啤酒,达不到酒驾或醉驾标准,但并不意味喝一点酒未达标就不会对驾车产生影响,因为酒精的作用因个体而异,所以如果驾车一定不要喝酒。
据梁建军介绍,“饮酒后对驾驶的影响多达6个方面,包括视觉、触觉、判断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和情绪。”驾驶中90%的信息依靠视觉获得,司机饮酒后视敏度产生偏差,会因距离判断错误而出现撞人等事故;触觉的敏感也会在饮酒后下降,使手对方向盘的控制、脚对刹车的感觉迟钝;注意力涣散,使司机不能迅速集中精力处理突发情况。他说,在正常情况下,司机从发现情况到作出反应的时间是0.75秒,但酒后反应时间要延长2至3倍。
梁建军说,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抑制大脑的一些功能,表现出兴奋状态;随后酒精作用于大脑皮质,这种状态中的饮酒者自我感觉良好,但事实上其操作精准性下降,记忆力、判断力都会出现障碍;酒精最后作用于小脑,此时影响的是人的协调性,司机控制方向盘没有力量,踩油门、刹车不协调。
针对喝同样多的酒表现完全不同,有的人面不改色,有的人烂醉如泥的情况,梁建军解释说,这和人对酒精的代谢快慢有关,是由人体内乙醇代谢酶的活性不同决定的,这和遗传有关。如果上一辈人不能喝酒,下一代人即使经常练习,酒量也不会占优。此外,酒驾司机有一个误区,认为咖啡、浓茶、苏打水等解酒,但实际上这些并不能有效加速体内酒精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