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华网 苏霓

最后的挡箭牌

  为减少股比的损失,大众汽车在针对一汽大众部分零部件采购上加强了控制。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远远高于基准价出售给一汽大众,而一汽大众也只能接受。

  目前,大众在华经营着两家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这种策略一直被认为是大众制衡两家合资企业的有效手段。在谈判过程中,外方通常以一家合资公司的条件压制另一家,中方如果不答应,外方就以转移合资的产品资源相威胁,迫使中方就范。此番股权变更,可以看出大众在中国的业务天平将进一步向一汽倾斜。诸多事实也说明,在与外资方的博弈方面,上海大众中方表现得更为强势。这可从两家合资公司生产的车型上得到说明,已面世的朗逸与新宝来,新帕萨特与新迈腾则是这种博弈的直接结果。

  虽然大众汽车集团在一汽大众的持股比例仅有40%,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减少大众汽车集团的收益。为减少股比的损失,大众汽车在针对一汽大众部分零部件采购上加强了控制。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格远远高于基准价出售给一汽大众,而一汽大众也只能接受。股比带来的损失,大众汽车以数倍于该项收益的方式获得了回报。不仅如此,对车型与技术转让费用征收方式的改变,也为大众汽车带来了持续的利益。简而言之,大众汽车在一汽大众的收益并不比在其他合资公司中持有50%股权带来的收益少。

  一汽集团的迎合颇合大众汽车之愿。金融危机前后,在大众汽车对西欧进行市场调整时,一汽大众成为接纳大众汽车海外冗员的理想选择。在一汽大众的诸多职能部门中,大众汽车找到了利益最大化的安排。

  不过,就一汽集团与一汽大众的真实状况而言,面对出让的股权,中方本身拿不出太多的筹码。中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成为一汽集团与大众汽车进行博弈的最后一道防线,而这一理由已经是使用多年的挡箭牌。大而言之,现时一汽集团面临高管更替,一汽大众9%的股权变动远非中方高管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