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华网 苏霓
98个中央部门,还剩4个未公开“三公”经费(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盘点发现,在中央一再督促下,全国人大常委会6月底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一个月后,中央94个部门已经公布了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和2011年预算。
截至发稿时,外交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三公”经费尚未公布。
本报记者昨日致电四部门未能得到肯定答复,其中,国务院侨务办工作人员称,相关工作正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开展。
从已经公布的部门来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下称“中国贸促会”)的“三公”消费占其2011年总体预算的比例较大,达到了部门财政拨款额的两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宋庆龄基金会在这一比例上也分别达到了18.5%和12.9%。
相比之下,此前被指“三公”消费总额较高的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其“三公”消费占财政拨款总额的比例位居中流,在5%左右。
占财政拨款比例盘点
从现有94个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来看,其中有52个部门的2011年预算多于2010年决算,超过半数。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国务院在研究有关问题时曾明确指出,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曾告诉本报记者,看哪个部门“三公”消费多,应比较其数额占财政拨款总数的比例,这样才更为合理。
由此,本报记者对94个中央部门“三公”消费占财政拨款数额的比例做了统计。
由于各部门对2010年决算情况的公布并不全面、详尽,本报记者选择了数据更为全面的2011年预算情况。
经过计算,“三公”消费花钱预算大户之一落在了中国贸促会头上。2011年,其“三公”消费预算额为5447万,而其2011年财政拨款总数为2.62亿,“三公”占据后者的两成,而因公出国(超过4000万元)又占去了“三公”消费的大头。
对此,中国贸促会的说明是,这缘于贸促会加大力量推动各种国际经贸交流、协作与国外各商协会的交流磋商机制,积极支持中国工商企业“走出去”,努力为中国工商企业赢得公平公正待遇。
而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方面,今年“三公”消费预算为1871.73万元,财政预算财政拨款数则达到10125.29万元,比例为18.5%。
宋庆龄基金会今年“三公”消费预算为399.6万元,2011年财政拨款额则为3097.6万。
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样,宋庆龄基金会的“三公”消费大多数也预算在了公务接待上,其公务接待费预算314.2万元,占到了近八成。对此,宋庆龄基金会表示,这笔钱用于开展两岸和国际交流活动,主要为接待台湾、港澳及海外有关团组住宿、伙食、交流等费用。
此前,一些部门都因其“三公”消费预算过亿而受到关注,但若按照上述比例计算,其“三公”消费预算占财政拨款总额都为1%~2%。
其中,“三公”消费预算绝对数额较高的国家税务总局(213834.87万元,含国税系统)和海关总署(51218.43万元,含全国海关系统),其占财政拨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6%和4.7%。
而在对94个部门“三公”消费预算占财政拨款比例的不完全统计中,教育部的比例最小,约为0.04%,其次为国际自然基金委员会,铁道部则名列第三,约为0.07%。
但叶青告诉本报记者,此次公布的“三公”消费,仅为财政拨款中的部分,不少中央部委的“三公”消费并不在财政拨款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