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苏霓

标准争夺背后

  按照中国电动车的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国电动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据此规划,未来5年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预计会形成上千亿元产值,其中,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补贴资金总和也有望超过千亿元。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相关各方自然都想占得先机。而电网推行“换电池”为主的发展模式,其实质是将动力电池环节商业化、市场化运营,国家电网扮演“电池运营商”的角色,同时也是最大的动力电池采购商,采用电网垄断的商业模式。

  而对整车厂来说,如果电网采取换电模式,也就失去了对电池的控制权,而电池组占一辆整车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费用,最重要的是整车厂还会因为电池获得国家补贴。如果没了电池,就可能享受不到国家补贴,这是很多整车企业坚持自充电模式的重要原因。

  “电力产业和汽车产业到目前为止很难取得共识,这两者需要重新洗牌、重新利益划分。汽车产业和电力产业一定要找到一个妥协点,否则只会两败俱伤。根本的问题还是要把电力产业和汽车产业融合。其实,汽车产业会觉得电力产业要垄断,但没有电力部门的参与,整车厂很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院士曾对媒体表示。

  在这个背后的利益争夺中,电池厂商也是不可忽视的角色。电网如果做换电方案,就势必要形成高度垄断,数百上千家电池企业很难进入他们的选购范围,电网有可能自己做电池厂,无形中就形成了行业壁垒或者是垄断,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上海国际汽车城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副经理丁晓华告诉记者,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处于示范过程,而不是到了一方可以决定的地步。到底采取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也要车企和市场说了算。电网主推的基础设施技术路线,没有整车厂的配合,也会难以维持。

  放眼其他国家,德国、美国、英国、丹麦、印度等国政府今年上半年均出台了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扶持政策,涉及技术研发、配套设施建设、试运行、刺激消费等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是以法律的形式发布的,而不是部门规章,因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美国《2005能源政策法案》、《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