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苏霓

成本控制的必要

  自主品牌未来将面临更加严酷的市场竞争考验,与此同时,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也逐渐消失,自主品牌的发展越来越艰难,品牌无法构成核心竞争优势,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来做好成本控制成了当务之急。

  国内的自主品牌分两种,一种是上汽、东风等大集团发展的自主品牌,属于“富二代”,大集团有实力和财力发展自主品牌,一种是奇瑞、吉利等从零起步的“创一代”,由于没有先天优厚的条件,从一开始他们就有成本控制的驱动力。

  据了解,长安汽车较早意识到成本控制重要性。在2001年,哈飞汽车、昌河汽车等几家汽车厂商都开始生产微型面包车,微型面包车市场突然就由于竞争对手的增多而竞争激烈,本来售价在7万~8万的微型面包车一下子降到5万元左右。

  为了继续保持微面市场的优势,长安汽车开始抓成本控制来倒逼自家的产品培养核心竞争力。

  通过成本控制的方法,长安之星的价格从原来的5.30万多元,降低到3.68万元,这个售价树立了微车细分市场的价格标杆。

  “当年就销售长安之星25万辆左右,实现了8亿的利润,公司尝到了成本控制的甜头。从那开始,公司开始对标丰田、现代等国内外优秀的汽车公司,展开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重庆长安汽车财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每个项目都要把成本降低30%,由于整个汽车工业就是规模运营,采购成本是典型的规模化,只要我们提高销量就能很容易降低成本。我们经过测算,销量上每增加10%,配套的固定成本就可以降低2%~3%,所以必须控制材料成本占比。”

  此外,为了降低采购成本,重庆长安汽车还要求其供应商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来降低成本:如果优化成功,重庆长安汽车会每年让渡10%的收益给供应商分成,这样供应商有积极性来降低成本。

  和重庆长安汽车积极推动供应商一起参与成本控制的做法不同,比亚迪汽车则试图通过所有流程亲力亲为的方法来实现低成本。

  众所周知,汽车四大工艺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世界主要汽车厂商如通用、福特等纷纷“去配套”化,外包比例不断加大,以提高效率、分散风险。

  可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能做的全部自己做。按照王传福的说法,除了轮胎、玻璃和少数标准件,比亚迪几乎所有配套产品如发动机、减震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由自己生产。同时,在生产现场,能用“人手”的就尽量不用“机器手”。

  上述方法帮助比亚迪实现了成本控制,比亚迪F3比同一级别的凯越和卡罗拉车型便宜一半,卡罗拉的售价在11万元左右,而F3售价在5万多元。

  但单纯的成本控制只能在现阶段形成竞争优势,从长期来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仍然是质量先行。

  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自主品牌成本和费用上升是快速的,而性能、质量,特别是品牌上的提升是缓慢的,这两者不完全匹配。

  这种状态下,自主品牌企业下一步要由数量增长型逐步转为质量增长型,像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在产业数量上都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具备了质量增长的基本条件,从内部来讲,各个环节都要注重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

  “自主品牌只要同时具备成本优势和产品品质,就可以像日系车和韩系车一样有所突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