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苏霓
对小排量的鼓励政策可以是长期的,而不仅是短期应对市场低迷的手段,要从交通的可持续和汽车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我主张税的征收要基于燃油效率,而不是排量,因为相同排量采取的技术不同,节油性技术如何鼓励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运用税收这种价格信号,这方面的“文章”大有可为。《21世纪》: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自主品牌车型遭遇打击相对合资品牌来说更大,自主品牌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有人认为,政策引导下自主品牌在新格局中的发展壮大十分必要?
冯飞:自主品牌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自主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大,限购政策之下,购车指标很难得到,一旦获得,会导致消费者选择价格更高的车型,消费市场对自主品牌短期影响会凸显。另一方面,中国消费市场具有多层次性,消费多样化,自主品牌企业有成长空间,可以采取差异化战略,合资与自主品牌会有市场分层差异化竞争状态,但是随着汽车市场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原来市场分层边界模糊,合资企业产品线下移,自主品牌面对的形势严峻,成长空间受到挤压。
此前自主品牌轿车高速发展的态势将不会出现,此前自主品牌轿车的占比为30%左右,今年前7个月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未来自主品牌轿车的市场份额将进入稳固期,也有可能出现下滑。自主品牌如果能够维持30%的市场份额不下滑,随着汽车市场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已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这表明,中国自主品牌所处环境出现了变化。
《21世纪》:面对环境的“里程碑”式的变化,自主品牌应该有哪些警醒?
冯飞: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一直在价格方面,然而随着消费逐渐走向成熟,价格不是唯一因素,可靠性、安全性等因素逐步提升。自主品牌的企业应当走集约型,而不是过去外延式的发展。外延式发展的时代,大规模扩张已经过去,在那时一些内资企业抓住机遇发展起来,如长城、奇瑞、吉利,但那种井喷式的增长一去不复返。
在市场和消费者行为变化的环境下,自主品牌一定要抓技术,汽车内在的品质是技术在支撑,技术支持基础上的质量和内在品质,包括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最为重要。我们要从单纯依靠价格竞争、要转化到综合性竞争优势的培养,也就是性价比要提升。
“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应加大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力度”
《21世纪》:工信部一直在酝酿中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下称《规划》)近期将会出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政策发展思路究竟是什么?对于新型战略产业的政策指导应该针对我们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把握好哪些原则?
冯飞: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七个领域,新能源政策也在其中,与其他新兴战略性产业相比,新能源汽车规模小,产品单一。七个领域中可以这样划分:有一类领域技术相对成熟,政策的主要导向是技术的应用,以此可以带动产业增长。一类技术不够成熟,市场有一定需求,政策作用在研发和应用示范方面。还有一类技术更加不成熟,政策着眼于研发,产业化。新能源汽车是第二类,技术上相对不成熟,特别是电池技术,政策应当将研发创新支持和应用示范联合起来。
《21世纪》:最新一期的《求是》杂志刊登了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节选提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和最终目标并不十分明确。现有政策似乎出现了不适应症状,原因是什么,未来如何调整?
冯飞:中国的新能源经历十年时间,中央政府花了二十亿来支持,采取了“三纵三横”的发展战略。三纵是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横是电池、电机、电控。政策主要在于研发,在技术积累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下一阶段应进一步明确主导技术路线。前一段是全面开花,后一阶段更加集中。主导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未来新能源发展规划应当更加集中于两个技术路线,此外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我们看美国,实际上奥巴马上台以后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重点,进行了140亿美元的财力支持。这个过程中,政策主要集中于两方面:首先是研发,核心是电池技术;其次是加大应用示范。从应用示范方面来看,个人用车目前还不够,充电设施等配套设施明显不足,服务配套设施在私人用车领域要加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