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证券日报 苏霓
亏损重负反被竞逐虽然中华业务走入了一个连华晨自己都未必说得清的怪圈,但自2009年初,《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圈定了四大四小的产业格局,并亮出了鼓励国内汽车集团公司之间进行并购重组的底牌,没有“入局”的华晨就成了众多车企并购竞逐的对象,北汽、广汽甚至此前在华晨“很受伤”的一汽都流露出愿意重组华晨的意愿。
众多行业大佬为何纷纷钟情于华晨?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华晨旗下中华、华晨宝马及金杯三大业务中,虽然华晨宝马是其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无论是广汽还是北汽,都不缺少提供利润的合资品牌。况且此前知名汽车评论人士吴琼曾指出,由于华晨宝马向德国宝马总部指定采购等行为,华晨宝马的利润率不足4%。而华晨一度最具优势的轻型商用车业务也已受到了多重挑战。
可在仰融时代就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自主品牌理念和生产能力的中华,对于广汽、北汽等缺乏自主品牌的汽车集团来说,却着实是非常大的诱惑。
宁做“山寨”宝马不愿重组
由重组来解决华晨困境,几乎是国内汽车业众多意见领袖一致为华晨开出的处方。也许是华晨的问题太过复杂,而中华业务多年亏损让华晨没有太多的财力去整合自身的种种顽疾,大家只能寄望于向其输入新鲜的血液。
尽管重组的橄榄枝也频频伸向华晨,但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当年为保住辽宁成为华晨的大本营不惜与仰融反目的当地政府,并不愿意见到华晨花落旁家。
然而,拒绝动手术的华晨却在以自己的方式妥协,以中华530的方式妥协,虽然这种妥协是外界最不愿意见到的。一度被业内看作是最具研发实力及品牌价值的自主品牌企业华晨,曾经耗资40亿元的中华品牌,尽管潦倒落寞了多年,却依然可以吸引众多买家的目光,在笔者看来,其根源就在于其一直恪守的“正向研发”模式。不幸的是,如今这种模式正在被腐蚀被改写。试想,如果有一天中国汽车业再现了“华晨的车门可以直接安在宝马上”的一幕,那么中华混迹在若干所谓的“自主品牌”中还有什么不同?而谁还愿意斥巨资去重组华晨?彼时留给华晨的,恐怕真的只有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