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经济观察 苏霓

奇瑞汽车2010年9月公布的《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募集说明书》显示,截止到当年6月,奇瑞汽车主要股东中,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有26%的股权;尹同跃等管理层持股公司——芜湖瑞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为第二大股东,持有24.9%的股份;两家安徽省国企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及安徽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21%的股份。

  除了以上70%的股权比较集中,余下20%多的股权则比较分散。

  上述股东表显示,上海科宝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张家港中科江鑫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江西中嘉投资有限公司三家股东的持股比例均为0.859%,均持有3333.6万股,与此次股权转让的神秘股东所持股份与股比基本一致。因此,市场人士猜测,某股东一次性清仓奇瑞汽车股份的可能性很大,但也不排除持股数量更多的股东转让部分股权的可能。

  经过2007年与2009年两轮大规模融资,原本以地方国有股东、管理层持股为主体的奇瑞,股权更加多元化。新增加的股东中,除了芜湖建设投资、大连汽车工业投资等少数几家地方国企背景企业,大多为股权投资公司与PE。

  在之前的两轮融资中,由于彼时奇瑞发展势头正猛且有很高的上市意愿,因此融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的股权投资公司与PE加入,当时,不少PE都押宝奇瑞3-5年内上市,通过IPO大赚一笔。

  但没想到,2009年以后,原本积极谋划上市的奇瑞汽车放缓了上市步伐。“就奇瑞目前的状况而言,扩张不缺钱,有众多想发展汽车的地方政府会支持,再加上本身盈利状况不好,难以达到证监会要求的上市公司条件,因此之前押宝其上市的一些投资者很可能退出。”曹鹤认为。

  “不差钱”的奇瑞

  在国内车企都排队上市、通过资本市场为扩张融资时,为何奇瑞不急于上市?奇瑞内部人士解释,不是不着急上市,而是没有好时机。8年前奇瑞就有上市的打算,但屡屡因为时机不成熟错过。

  早在2004年,安徽省政府就有意推动奇瑞上市,并对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不过据奇瑞内部人士讲,当时主要是政府更积极,奇瑞管理层认为应该再等等,等产品做得更好些、盈利水平提高些再上市。

  2006年时,当地政府有意推动奇瑞与江淮整合,两家互相持股,奇瑞上市计划增添变数。

  2007年进行第一轮公开募资时,奇瑞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公开表示,将尽快启动上市融资计划。2008年还曾传出消息,奇瑞上市所需要的法律文件已经全部归置到上市工作组,将择日上报证监会。当年,尹同耀将之前被误写的名字改为尹同跃,以便使法定代表人工商注册的名字与身份证上的名字一致。但随着金融危机爆发、国内股市一泻千里、奇瑞汽车营业利润跌至-1.94亿元,上市计划再度搁浅。

  到了2009年,股市回升,国内汽车市场在政府鼓励政策下一片红火,奇瑞再次重启IPO。当时奇瑞以29亿元的价格向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5家投资公司出售20%的股权,被业内看作奇瑞加快上市步伐的信号。

  此前,奇瑞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大方承认奇瑞正在积极谋划上市,已经做好整体上市准备,2010年很有可能登陆国内A股市场。

  但在今年,奇瑞高层的口风又发生了变化。尹同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奇瑞汽车存在一些关联交易等问题,暂不考虑上市。奇瑞其他高层也表示,目前还有内部关系尚未理顺,奇瑞没有上市时间表。

  奇瑞不急于上市的另一原因是,车企扩张中的资金饥渴,对于自主品牌标杆的奇瑞来说,并不是很大的问题,其项目扩张往往伴随着地方政府大手笔出资投入。

  实际上,除了上市之外,奇瑞融资途径相当丰富,希望借奇瑞上市东风“大捞一把”的PE私募,地方政府入股或资产赠送(如鄂尔多斯、大连和开封),还有地方国有银行和国有政策性银行贷款(国家开发银行授信等),以及奇瑞股份自身发行的债券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