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苏霓
今年上半年,菲亚特在巴西销售约29万辆,以22.4%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但这一优势将逐渐被中国车企赶超。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Matthew DeBord表示,中国车企凭借强大的实力,将日、美、德、意汽车制造商挤出巴西市场只是时间问题。
对中国汽车心生畏惧的不只是马尔乔内一人。此前,海外媒体多关注于中国低廉的成本优势,认为这是中国车企参与全球竞争的最有利条件。如今,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的中国车企,为人们展现出在成本控制之外的另一面,与当初韩国车企向西方进军的场面如出一辙。这也是“中国汽车威胁论”成立的一大背景。
上汽MG6在英国的下线,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英国拥有87年历史的MG品牌,在上汽手中回炉重造,衣锦还乡之时,受到了英国人的广泛好评。MG6由上汽英国造型团队设计、英国技术中心开发,并由上海汽车临港工厂和英国伯明翰工厂合作完成制造,最终在英国上市销售。在上汽的计划中,英国只是第一站,未来,还有东欧、中东、北非和拉美市场等待MG品牌去开拓。
随着上汽成为通用印度工厂的大股东,上汽开始与通用联手开展印度业务,欲在这个新兴市场中分一杯羹。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曾表示,上汽将把内地有竞争力的低价位产品如新赛欧、五菱微车推向印度市场,此外还将为当地研发新产品。由中国人主导研发的新赛欧,是一款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型车。在家轿市场刚起步的印度,新赛欧的定位十分契合当地中产阶层的需求。
“世界上没有一家像我们这样销量超过300万辆的公司,出口量却如此之少。”胡茂元说,“2015年我们的产销目标是600万辆。其中,80万辆在海外生产,520万辆在国内生产。”
奇瑞和上汽,前者利用自己深厚的研发基础和产品积淀进军海外市场,后者则通过收购或与外方伙伴合作,来加快自主品牌国际化的步伐。对于马尔乔内这样的跨国企业老总来说,前者让他们忌惮,后者则令他们恐慌。而像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恐怕会是他们的更大威胁。
上周,吉利汽车和英国锰铜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将向英国市场出售汽车。据了解,帝豪品牌将首先登陆英国,未来1年内,帝豪EC7将在英国进行适应性试验,以满足当地的各项标准。目前,吉利持有锰铜19.97%的股份,是锰铜的最大股东。
通过收购沃尔沃,吉利汽车正式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去年第二季度,沃尔沃扭亏为盈,今年盈利增长将实现更高水平。今年上半年,沃尔沃全球销量同比增长20%,达到230746辆。中国车企的智慧与跨国品牌文化相结合,在全面融合的同时,仍能保持被收购品牌的独立性,并引导其向更稳健的方向发展,形成更明晰的企业发展战略,这正是中国民营车企的长处。
今年上半年,吉利共出口轿车1.33万辆,同比增长115%。实现三分之二产品出口是吉利的最高目标。同上汽一样,吉利、奇瑞的出口也开始向英美发达国家转移,而不再拘泥于发展中国家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