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京华时报 本站编辑

节能减排关键在降开支

  目前北京公务车已执行机动车尾号限行政策。但北京以外的地区并无此规定,更没有警察、摄像头等监督。如何落实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勇认为,此政策为中央政府提出,落实上还需要地方政府的决心。光提口号不行,必须落到实处,就要增强监督的力量。如果没有行政法规约束,那就要多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人大、政协等机构的监督。他认为,节能减排和行政开支是分不开的,如果政府行政开支少了,自然会想办法减少开支,降低能源消耗。

  鼓励公务员自购自行车

  此次方案还提出,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叶青表示,目前,湖北省已有几个政府部门开展了公务自行车的试点,即单位购置自行车供出行者短距离骑行,远距离才派机动车。从实行效果来看,可以起到减少公车使用量的作用,但公务自行车作为公用物品也有一定的管理难度。叶青认为,自行车购置成本不高,普通公务员都可以承担,因此最好配置少量公务自行车,鼓励公务员自行购置自行车。

  少开车锻炼身体缓堵

  方案提出,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倡导“135”出行方案。叶青表示,自行车应成为近距离公务交通的主要工具,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宣传绿色出行方式,鼓励骑车或步行,这是个很大的进步。既锻炼身体,还能减轻北京这样的城市交通压力。

  此前北京共青团已推出“3510行动”,行动围绕“和谐交通,绿色出行——3510行动”的主题,广泛宣传“3公里步行,5公里骑行,10公里公交,远距离绿色驾驶”的口号,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在全社会营造和谐交通绿色出行的良好氛围。

  ■对话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

  从减排讲公车私车一样

  2006年,北京79家车友会及民间环保组织等共同向有车族发出倡议:为首都多一个蓝天,每月少开一天车,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作为官方代表首个响应。从此,杜少中一直坚持履行自己的承诺,每月坚持不少于两天,走路、骑车或乘坐公交车上下班。

  记者:这么多年下来,您还在坚持骑车吗?“少开一天车”对北京有什么样的意义?

  杜少中:很多人在坚持,我只是其中一员。从2006年开始,北京环保部门及民间环保组织差不多每年都要组织相关活动。“少开一天车”不是定量的,而是能少开就少开。目的是以减少机动车出行的方式节能减排。为了环境少一些借口,多一些行动。

  记者:您觉得“少开一天车”最重要的是什么?

  杜少中:一是要参与,二是要坚持。不参与就没有发言权,不坚持就没有作用。现在提倡少开一天车,很多人有意见,说“现在一周都限行一天了”,说“公车先带个头吧”,其实从减排的角度说,公车、私车都一样,公车应该带头,但是我们每个人也应该把自己做好,关键要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