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21世纪经济 本站编辑

  在另两个试点区广东和昆明,有紧急公务时多数更多选择“私车公用”。数据显示,广东惠州市局机关警用车保有量裁减59%,昆明开展新车改后,公车裁减50%左右。

  杭州模式受到青睐,跟其灵活便利和易于监控有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清说,杭州车改不仅避免了公务员的公车私用,也阻断了司机“捞油水”之路,“在跟个人关系脱钩方向上迈出了一步”。

  任建明肯定杭州模式的同时,也直言这种调配方式可能存在双轨制的风险,“会不会被滥用需要当地政府严格把关,应该设定具体目标,在3-5年内完全走向货币化、市场化”。

  任指出,相当多的中等及以上城市已经具备货币化和市场化条件。

  此番车改,一旦方案敲定,或将开启公务租车市场,对汽车租赁市场带来利好。

  中央某部委下属机构最近在调研中了解到,整个汽车租赁市场,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使用,是个“朝阳产业”,未来的前景比较看好。

  该机构一位知情者介绍,整体租车市场都还没有充分发育,比重很小。具体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公务租车,比例就更小,即使有,也多是零散租用,极少有机关单位统一长期租用轿车商务车等小型车辆,一般也只是上下班通勤车。

  另据叶青介绍,中央机关的公车改革,对副部级以上领导的方案将是“自由选择,或者车贴,或者专门公务车”。

  该不该给车补?

  回溯公车改革,这是一项持续了18年的拉锯。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拉开中国公车改革序幕。从2005年至今,国务院下发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公车改革每次均有重点提及。

  然而,改革至今18年未有显著效果,甚至不少省市“越改越超标”,“一些地方发高额车贴是把配车制度合理化了,因为并没有出台强制性的制度取消地方公车。结果差不多变成既拿车贴又开公车。”任建明坦言。

  一些论者直言,公车发放补贴是变相加薪,认为公车就不应该配,货币化补贴也不能出。

  任建明指出这样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得考虑现实,如能推广杭州等试点模式,每年几千亿元的公车消费,至少能节省一半左右。

  浙江大学教授张国清也表示赞同,“现实条件下,车贴可以补,关键是要公平地补,不能使这种提升不公平地掌控在权力拥有者手中。”

  除了金钱利益,领导干部专车取消一直被认为难度不小。叶青指出眼下车改的核心之一就在此。

  张国清提到5年前的统计数据称,政府机关一辆公车一年花费8万元。假设一名官员一年能省8万元,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中国公务员为689.4万人(不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团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10%比重配专车计算,单专车一项就能节约500多亿人民币。

  “这样一笔庞大的浪费告诫政府,无论如何,都应该引入社会参与。”叶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府制度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毛寿龙直言,18年公车改革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本质上,这是地方财政的问题”。

  他认为,买公车如果是国家出钱就由国家制定方案,当地老百姓出钱就由老百姓决定,“只有做到政府部门的人事民主、财政民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车问题,否则不管怎么改,车贴怎么补,都会有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