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站编辑
三个阵营三种声音这波关于“合资自主”的舆论热潮中,基本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阵营:一个是正在发展自主的合资企业,一个是利益直接相关的自主品牌,一个是旗下既有合资自主也有自主品牌的“国字号”大型汽车集团。
众说纷纭的讨论中,很难说哪个观点更正确,本期我们摘录部分观点。
合资企业阵营
合资企业是此次争论的当事方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加入发展合资自主的阵营,它们有的是为培养研发能力,有的是出于自身发展战略考虑,也有的完全是为满足政策条件而发展。讨论合资自主,首先要看他们的观点。
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发展合资自主是为了创新
在合资自主上,广汽本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当然,这个话题到现在还有争议,我们不去讨论,只是提出作为一个汽车企业,该如何去创新。
我们建立合资企业,初衷是“以市场换技术”,但这二三十年合资过程中,并没有换到真正的技术。合资企业、走合资研发的道路,本身就是自己的使命。未来合资企业如何创新,就是推进自主研发,发展自己的自主品牌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做合资自主是顺势而为
本土化一直是东风日产高速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合资自主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创新机会,过去合资企业造车一直干着厨师的活,来料加工,图纸定制。但东风日产从“炒菜”的第一天起,就怀着一颗“当掌柜”的心。菜要炒好,但更要从炒菜中知道怎么选材,怎么点菜。
广汽丰田执行副总经理冯兴亚:多一种选择何乐而不为?
从合资公司角度来讲,对合资自主应该是欢迎的。因为自主品牌给合资公司多了一种选择,如果自主本身可以选择的话,不是强制性的,肯定会受到合资公司欢迎的。两条腿走路,为什么非选择一条腿呢?
广汽丰田的合资自主不会是混合动力,将首推纯电动车型。自主品牌电动车,我们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研究,研发投入都在进行。
北京现代执行副总经理李峰:能否成就品牌要看合资双方诚意
中国的自主品牌绝大多数都仍然处于“价格阶段”,而多数“合资自主”品牌都处在“价格驱动”和“品质驱动”之间,因此合资自主不存在打压自主品牌的问题。
三个阵营三种声音
自主品牌阵营
合资企业纷纷发展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最受伤”,因为合资自主几乎都把价格向低端延伸,直接冲击到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以前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是“井水不犯河水”,自合资自主诞生后,则形成了混战局面。巨大生存压力之下,自主品牌反弹之声也是最大的。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没有远虑,必有近忧
我每天都在担忧自主品牌的发展前景。发展合资自主,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对于合资自主,应该有长远的考虑,而不是短期内大家都来做;应该有更好的准备,而不是只考虑当前。
奇瑞汽车销售总公司总经理郑兆瑞:对合资自主持保留意见
我本人对合资自主是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这是市场正常经营行为,我也可以去做合资,所以我怎么能够拒绝别人做合资自主呢?
北汽股份副总裁、北京汽车总经理董海洋:合资自主和自主不具备可比性
合资自主品牌都是拿一个外方已淘汰的平台,拉个皮换个壳儿就在国内推出,这与真正搞全新开发的自主品牌产品所使用的资金、人力资源等是不可比较的。合资自主品牌有产品权、品牌权、定价权吗?如果没有,能算自主品牌吗?
东风柳州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姚利文:自主品牌生存堪忧
合资自主把自主最后一点价格优势给摧毁,而中高端又是铁板一块,自主品牌无法撬动。自主品牌变成风箱里的老鼠两端受压。合资企业正是在合资自主的牌子下打自主要市场份额,向上利用品牌竞争力求利润。自主品牌生存堪忧!
大型汽车集团阵营
“国字号”大型汽车集团既有合资企业,也有自主品牌,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是本次讨论中最为纠结的阵营。整体来看,尽管合资企业每年都给他们贡献大把利润,但在大型汽车集团正举全力发展自主的局面下,他们的观点上总体更偏向自主品牌阵营,只是说法没那么激烈。
华晨汽车集团董事长祁玉民:劳民伤财
我不大愿意在合资企业里面搞自主。华晨宝马发展合资自主,是“政府要求这么做”,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让华晨从外方身上学点东西。让我选择的话,如果宝马愿意把技术给我,让我在中华里面干,我觉得比在华晨宝马里面搞自主好得多,谁都简单。如果非要在合资企业里搞,咱也不怕,折腾呗,劳民伤财。
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袁仲荣:还不如集中精力自己做
合资自主品牌我不是太看好,因为合资自主确实是把用过的品牌给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还要收费用,我觉得不一定是个方向,还不如集中精力做自己的这块。所以我觉得政策方面也应该有一些调整,不一定这样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