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本站编辑

  在东风汽车的“大自主”战略框架中,包括三大板块,其中,以东风风神和东风小康为主战场、郑州日产和东风柳汽为辅助战场的第一板块,目标是在2015年达到120万辆;第二板块则是与台湾裕隆合作的纳智捷品牌,计划2015年实现20万辆的销量;第三板块则是合资自主品牌。这部分包括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公司等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按照东风的计划,2015年这一板块能够达到40万辆的规模。可见,未来5年“大自主”将成为其发展的“头等大事”。

  可以预想的是,未来随着宝骏、启辰、理念等前期合资自主品牌产品线的扩充,以及上海大众天越、一汽-大众开利、东风悦达起亚典悦等第二代合资自主品牌的问世,传统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压。而东风和长安的“合资自主”新模式或将为自主品牌开辟“第二条道路”。

  核心技术仍是关键

  事实上,由于早期的“合资自主模式”普遍是在合资公司内重新建立一个品牌,产品以合资公司外方的老旧车型为基础打造。而这种模式自诞生以来便使得“合资自主”处在尴尬境地,不仅被业界人士批评认为是“新瓶装旧酒”——没有创新,而且压榨了本土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

  而这一次,无论是东风选用借合资公司的技术和平台,发展风神自主品牌,还是长安选用向合资公司提供技术,通过长安马自达合资公司推广自主品牌的模式,均被视为是对过往“合资自主”的一种突破。

  “自主品牌缺失的不是技术,而是品质,自主品牌对配套、生产、工艺、监控等标准可能已经不错了,但与合资公司相比还有差距。如果让合资公司生产自主品牌,可以提升自主品牌的生产和配套体系。”对于长安和东风“合资自主”新模式的做法,资深汽车评论员张志勇认为,这将有助于自主品牌更好地吸收合资公司的管理和生产体系经验。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对这两种自主新模式的未来表示担忧。

  “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发展自主品牌都好,归根到底都要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体系,并通过良性的循环,不断累积,形成持续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变成真正的汽车强国。”业界评论员孙晓红认为,合资企业由外方引进产品转向中外双方共同开发,共同拥有技术和品牌,已经是一个进步。在东风乘用车三大自主品牌体系中,东风通过和外方及合资公司共同研发新车型,导入“双飞燕”品牌的计划的确有别于过往的模式,但在未来要真正实现市场成功,则仍需关注整个自主产业链的构建。

  “实际上,东风模式跟过往一汽奔腾的路子很像,采用马自达6的技术平台,挂奔腾品牌的标志卖。在早期,这种做法迅速提升了奔腾的销量、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美誉度,但后来马自达6大幅降价,奔腾的销量就大幅下挫。”孙晓红认为,由于缺乏后续技术的支撑,奔腾品牌的后劲表现乏力,这种合资自主模式依然缺少核心竞争力,未来,无论是东风模式也好,长安模式也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核心技术方面仍少不了要下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