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网络来源 邓文毅
观察:合资 小心冲动的惩罚从1983年北京吉普成立至今,中国合资汽车之路整整走过了27年间,在这27年中,中国接纳了全球几乎所有知名的汽车企业,合资企业也帮助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市场。
但是,经过30年轰轰烈烈的合资运动后,中国还需要那么多合资车企吗?笔者的回答是“NO”。
首先,过去的合资运动无一例外希望达到“市场换技术”。目前国内合资公司的股比一般是对半,由于外资在品牌和技术等的强势,中方处于弱势,没学到什么技术。
其次,从经济学原理来看,由于合资公司涉及中外双方博弈的成本,并非一种理想的公司结构,只是在中国汽车技术水平落后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目前,本土品牌已经在乘用车领域占据四成以上的份额,商用车领域在九成以上。
外资仍然积极想进入中国市场,自然是看中中国市场的潜力,它们期盼扎根中国市场的意愿不难理解。但这波合资潮大多数是二线甚至三线品牌,如斯巴鲁这个并不强势的品牌被那么多企业争抢,这确实令人费解。
上汽、北汽、长安和广汽,这些国字号的车企,手里已经握有多家合资公司。如果谋求再合资的目的是为了多赚钱好为自主项目输血的话,那就要掂量一下风险。这年头,靠谁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了,可别因为一时冲动,让自己惹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