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时代周报 苏霓

斯巴鲁10年来的全球销量一直止步于60万辆上下,日元持续走强让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商难以想象在本土新增产能。2010财年,该公司产量为62万辆,其中日本46万辆、美国16万辆,富士重工试图把斯巴鲁海外生产比例提高至39%甚至更多。

  “在中国的生产规模设想为15万辆,2015财年计划销售18万辆,仅次于美国。”接近这一国产项目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今年6月升任富士重工会长的森郁夫是该规划的最高负责人。”

  受日本年初地震影响,斯巴鲁2011财年的在华销量预期不过6万辆,仅为该公司中期计划的1/3。

  这个产品线及技术路线都过于单一的汽车制造商能赢得政策市主导下的中国市场吗?在华建厂的同时,设立研发中心、发动机生产线甚至新能源汽车计划,都将成为后来者不可逾越的门槛。

  前景难料

  支撑斯巴鲁在华销量的核心车型是两款SUV—傲虎和森林人,虽然这一细分市场一直增速惊人,但很大程度上是由此前竞争不够充分所致,越来越多的新款车型使竞争开始演变至白热化。

  “水平对置发动机”被斯巴鲁视为公司生存的根本,这看起来有些过于孤注一掷了。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种路线领先于其他制造商的引擎技术,但日本群马县的高管们根本无法想象放弃“水平对置”对斯巴鲁意味着什么。以至于在社长吉永泰之描绘的“Motion-V”发展战略中,没有提到除“水平对置发动机”车型以外的其他产品。该公司甚至将放弃开发无法配备这一引擎的中小型汽车,而接受来自丰田和大发的贴牌生产。

  在市场空间最大的传统轿车市场,斯巴鲁则一直毫无建树。今年上半年,斯巴鲁在华售出的27748辆汽车中,森林人和傲虎的业绩分别为15537辆及10829辆,来自轿车的贡献还不足5%,权威部门提供的上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斯巴鲁汽车在中国的累计销量刚刚突破10万辆。此类小众品牌的量产一直不被看好,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本地化生产导致的售价下降以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之间的利润冲突。

  就连即将组建的销售公司能否控制渠道也令人生疑。

  “我们在斯巴鲁赚了很多钱。”庞大汽贸董事长庞庆华曾告诉记者。作为北方区总经销商,该集团旗下的中冀斯巴鲁把持了这一品牌70%的在华业绩,在华北、东北、西北、西南20个省市开设了标准4S级经销店多达106家,制造区域垄断易如反掌。

  晚于其他同行10年才决定在中国赌一把的斯巴鲁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