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苏霓
车市行情的不景气,终于在企业的利润报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监测数据显示,上半年,17家重点企业中已有8家利润呈现负增长;而在前4个月,利润负增长的仅为6家。这表明,利润呈负增长的车企正逐月增加,车市两极分化的态势日益明显。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17家重点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04亿元,同比增长4.09%,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水平相比,低了10.2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795亿元,同比增长4.12%;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1352亿元,同比增长8.98%;完成利润总额1159.7亿元,同比增长5.95%,增幅比前5个月回落3.4个百分点,车企利润也呈现出逐月回落的趋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今年1~7月,国内汽车累计产销1046.24万辆和1060.18万辆,突破千万辆大关,同比增长2.33%和3.22%。其中,乘用车产销809.56万辆和812.37万辆,同比增长5.42%和5.89%;商用车产销236.68万辆和247.81万辆,同比下降7%和4.68%。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车企利润的大幅下滑甚至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销量增幅的减缓,另一方面是因为价格战的此起彼伏,拉低了利润空间,特别是原本利润空间就小的自主品牌,生存愈发艰难。“经过前两年的井喷式发展,汽车行业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正常的运行轨道。未来汽车行业将是品牌和技术的竞争,所有车企都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跃进’式的产能扩张也应该有所收敛了。”
自主品牌生存环境恶化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没有公布8家利润负增长车企的名单,但数据显示,东风、重汽利润同比下降约6%;吉利和广汽下降20%~36%;东南汽车和比亚迪的下降幅度更是高达80%。
再看看销售数据。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820万辆,整体增长了5.89%。相比之下,自主品牌的成绩更差,同比下滑6.92%,是各车系中下滑最大的。其中,东南汽车销量下降了20.5%,比亚迪销量下降了19.6%,吉利等企业也出现了小幅下滑。7月,自主品牌在乘用车的市场占有率更是创下了近年来新低,仅为36.13%,占有率环比下降4.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79个百分点。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国家宏观调控、一系列刺激政策的退出是造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过去两年受国家对1.6L及以下乘用车刺激政策影响,小排量乘用车出现透支性的提前消费,今年当政策一退出,整个市场上1.6L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自主品牌首当其冲。
此外,降价也是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今年年初,比亚迪高调宣布降价,被称为“官降第一车企”,并拉开了车企降价的序幕。近期公布的企业财务报表显示,上半年,比亚迪汽车盈利仅为2.66亿元人民币,和去年相比大幅缩水,同比下降84.35%。
在降价和销量下滑的双重压力下,目前市场上自主品牌的库存情况非常严重,多数企业的库存周期超过两个月,甚至有部分经销商库存接近4个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收紧银根,融资困难,很多经销商的资金链非常紧张。据悉,目前车市有三成以上的经销商出现亏损,有半数的经销商经营处于维持状态,虽已经在最大限度地缩减开支、开源节流,但仍然入不敷出。有些自主品牌经销商由于没有运转资金,冒着与厂家断绝经营的风险,已开始停止进货,甚至有一些自主品牌汽车4S店相继选择退网,或关门歇业另谋出路。
经销商的困境同样也是自主品牌车企的困境。如果优质经销商资源流失,那么企业发展就将更加举步维艰。董扬认为,以德系车为代表的中级、中高级乃至豪华汽车,无论是产销量还是品牌溢价,都呈上升势头;相反,自主品牌受到外资品牌技术、资金、人才、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打压状态并没有得到缓解,盈利空间的进一步压缩让自主品牌未来发展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