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苏霓
豪华车企利润爆棚
与自主品牌的艰难境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豪华车销量增幅迅猛,利润爆棚。今年上半年,奥迪完成销量近14万辆,同比增长35%,而竞争对手宝马和奔驰分别完成12.16万辆和9.5万辆,同比增长60.8%和59%。此外,进口汽车上牌量达39.5万辆,同比增长36%。其中,进口豪华车同比增长45.8%,超豪华品牌的增幅更是高达115.8%,远远超过进口车的整体增速。
最新公布的7月份数据也显示,以奥迪、奔驰、宝马为代表的豪华车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今年一度表现不佳的奥迪恢复了生机,7月在华销量接近2.75万辆,几乎是其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增速也达到了35%,为国内整体车市增速的15倍,并成功跻身狭义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这也是豪华车首次进入这个榜单。
此外,超豪华车的销量更是增速迅猛。去年,劳斯莱斯销量同比增长171%,法拉利和玛莎拉蒂也分别同比增长50%和128%。宾利中国总经理郑彪介绍,去年,中国是宾利第三大重要的单一市场,共售出815辆,同比增长94%,销量几乎是2009年的一倍。2011年前4个月,宾利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达到396辆,同比增长66%,这一期间的销量已超越英国。布加迪、兰博基尼等品牌也纷纷将中国市场看作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在销量强劲增长的推动下,豪华车的利润也高得吓人。据媒体报道,一辆凯雷德2010款6.0 Hybrid利润高达30万元,宝马X6 2011款xDrive35i的利润空间也高达33万元。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路虎揽胜2011款3.6 TDV8出厂价大约为4.5万英镑,导入中国后,算上关税和各种手续费,成本约为96万元人民币,而实际上,该车在中国的销售价为149.8万元,此外还加价20万元,利润达到惊人的74万元,已经数倍于其造价。
可以说,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豪华车企掘金的天堂。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奥迪、宝马、奔驰纷纷宣布将扩大产能,提升国产车的销售比例,目前,奥迪的产能已经达到30万辆,到2015年,产能将提升至70万辆。奔驰和宝马也你追我赶,唯恐落后,德系“三大”的竞争日益激烈。路虎等豪华进口车更是希望在中国找个合资伙伴,实现国产,以期大幅提升销量。
一边是多数车企利润下滑,一边是豪华车疯狂吸金,车市“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日益明显。
产能过剩将集中爆发
产能问题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随着汽车销量增幅的回归正常,以及车企利润的不断下滑,前几年快速扩张的规模逐渐开始显露出弊病,产能问题也再次浮出水面,引起大家的关注。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各大汽车集团的销量目标来看,车企对于这一个五年计划踌躇满志。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国内主要车企的目标总产量已突破4000万辆,高于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提到的3124万辆。
2009年,车市突如其来的井喷,让很多汽车厂家处于无车可卖的境地。彼时,谁的产能有富余,谁就能赢得“战争”。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去年,很多车型少则需要等待一两个月,多则需要一年半载,一些车型甚至加价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新建工厂、扩建产能成为很多车企的第一要务。在已经公布的数据中,到2015年,上汽的年产销目标为600万辆,一汽500万辆,长安500万辆,东风500万辆,北汽350万辆,吉利、奇瑞和比亚迪各为200万辆……
尽管各大厂家所规划的新工厂基本要到2012年才能投产,但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已开始显露出来。经销商们提供的信息显示,由于上半年整体车市低迷,由此导致的库存压力目前正让经销商处在崩溃边缘;如果下半年整车厂家的排产计划不进行调整的话,最终产生的库存量将成为车市的巨大灾难。
库存指数是指汽车经销商月度销售数据与库存量的比率,库存为销量的1.5倍作为行业内普遍认同的正常库存标准,库存指数超过1.5倍则表明库存量偏大。然而,目前一些品牌经销商的库存指数达到3倍。“上半年销售不力,厂家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下半年,因此,下半年车市竞争会更加激烈,不会有厂家主动提出要减产。”
业内人士认为,本轮汽车业产能过剩,实际上从深层次体现了中国汽车业沿袭旧有惯性,单纯复制数量增长只求做大的落后模式,以及汽车经济在中国鲜明的“区域经济”特色。如果不及时从产业、市场的宏观层面遏制这种低水平恶性竞争趋势,中国汽车业的结构调整将在产销量的高速膨胀中误入歧途,错过实现战略转型和做强做精的最佳时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下半年不能及时进行调整的话,由于库存压力过大,经销商或将发起更为猛烈的价格战。届时,不仅利润受损,恐怕还将波及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形象。恶性循环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