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经济观察报 苏霓
成立刚满20周年的一汽-大众正迎来合资历史上的“拐点”——从单纯引进德国大众原型车进行现地生产,到针对中国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开发整车产品。而实现这一“转型”的时间节点,被定格在2015年之前。
“完整的整车开发能力,既要有能力定义整车和零部件,同时要对零部件和总成进行完整描述,还要和供应商一起完成零部件本身的开发试验。”一汽-大众负责研发的高管告诉记者,公司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完整的整车开发能力。
暗度陈仓?
围绕着中国汽车“市场换技术”的各种争议,由于近年来绝大多数主流合资企业相继加入“合资自主”阵营,或将在现实面前得到新的“注解”。这可能也是一汽-大众近期决定向媒体首度公开其自主研发“家底”的潜台词。
“到2015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和目标,要求技术开发部具备这样的能力,满足公司发展的战略需求。”一汽-大众技术开发部部长王冬晨告诉记者,预计到2015年,公司将形成完整的整车开发能力。
“我们掌握了德国大众的研发流程和标准,并参与到大众汽车的平台和模块的开发。”王冬晨透露,从概念设计、虚拟造型到实际车型的开发、总成验证到整车的验证,一汽-大众已经确立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品研发体系。
毫无疑问,届时一汽大众将是国内主流合资企业当中,为数不多的拥有能力进行整车开发的企业。言下之意,一汽-大众将有能力自主地根据市场需求规划、设计并生产某一款车型,而不仅仅只是从德国大众导入全新车型。
在此之前,包括一汽-大众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内主流的一线合资汽车企业,都因为只生产和销售合资伙伴从海外导入的现有车型,而被舆论诟病为“只是跨国车企在华代工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具备自主开发新车能力的汽车企业。
正因为如此,在合资汽车企业创立近30年来,中国汽车合资是否实现了当初“用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一直以来都饱受关注和争议。有观点甚至认为,中国放开了汽车市场,让跨国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却没有换来造车的关键技术。
“跨国公司又不是白求恩,他们来中国市场的第一要务肯定是赚钱,而不是帮助中国发展汽车产业。”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此前提下,如果不能获得外方股东的许可,合资公司要搞自主开发,无异于“缘木求鱼”。
下个五年
早在2004年、2005年,一汽-大众高层就给合资公司旗下的技术开发部设定目标——在2012年前拥有车身自主设计开发的能力。
王冬晨告诉记者,一汽-大众自主开发能力建设可分为三阶段:第一步要进行产品的国产化和修饰,以及局部开发和优化;接下来就是针对外观,内外饰进行改型,第三个阶段才是车身,以及整车开发和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