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苏霓

本土化风暴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的争议时,一汽-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安铁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用一个形象比喻,"就像吃包子,吃到第十个的时候饱了,有人说前九个不应该吃,应该只吃最后一个。"

  他认为,汽车合资合作不仅仅引进的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这为今后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石。

  但留给中方车企"学习成长"的时间不多了,为了深挖中国市场,本田、标致雪铁龙、福特、通用、大众等跨国车企改变了以往相对保守的策略,开始启动真正的本土化战略,更贴近消费者需求、价格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势必对国内自主品牌车型带来新一轮冲击。

  上周六,大众汽车与一汽集团共同投资的大众一汽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了发动机再制造项目。今后,一汽-大众迈腾、速腾、高尔夫GTI高尔夫GTI,奥迪Q5、奥迪A4L和上海大众途观、昊锐、明锐等车型都可以通过售后置换零部件的形式,用上价格更便宜的再制造零部件。

  至此,除了绝大多数外资汽车厂家都已经布局完毕的上游零部件行业、销售渠道之外,关键零部件再制造领域正在成为跨国车企关注的焦点。

  汽车营销专家张志勇认为,对于中方来说,建立合资公司的目的一个方面是引进外方的产品技术和平台,另一方面是期望通过合资公司,学习外方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提高中方企业自己的产品力与企业竞争力,"这两个目的,外方最清楚不过,而外方对于中方技术提高有着绝对的制衡。"

  而中方车企如果不能在跨国车企下一场本土化风暴来袭之前找到立足于市场的生存模式,恐怕丢失的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