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站编辑

  2011年9月2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研”) 正式对外发布《C-NCAP管理规则(2012年版)》,计划于2012年7月1日开始施行,评价总分由51分修改为62分,星级划分标准也进行了相应改变。据了解,新版管理规则对原有评分体系、碰撞速度和试验项目方面有较大变化,增加了难度。如受到最多关注的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偏置碰撞)试验速度由原来的56km/h提高到63-65km/h。此外,还增加了低速后碰撞颈部保护试验(即“鞭打试验”)项目;同时还将主动安全项目引入C-NCAP,增加了对于汽车电子稳定控制装置(即ESC)的加分。

  在此之前,C-NCAP饱受质疑,其过分追求商业利益的运作曝光,它在消费市场失去了应有的公信力。甚至整车制造商借助“五星碰撞”进行宣传都被看做是一种欺骗。新版的政策会否改变这种状况?

  2011年9月20日至26日,本报汽车研究院与盖世汽车网进行了联合调查。调查期间共有1296位汽车行业人士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现时状况下,C-NCAP仅仅通过新规则很难改变市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新规则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执行,备受质疑。

  不透明的代价

  中汽研或C-NCAP再不作出积极的调整提升形象和公信力,只会将自身推向逐渐没落的境地,新规更可被看成是一次“自救”行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正为追求商业利益而付出代价。

  在参与线上调查投票中,只有10%的人士明确表示新规的出台可以帮助C-NCAP重塑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公信力并消除外界的各种质疑,另有43%相对保守的人士则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负面影响,但效果“不明显”。相比之下,占据最高投票率达到37%的人士对此并不买账,认为C-NCAP 难以借此消除质疑。还有10%的人士选择了“不好说”。

  其实,C-NCAP积极提升评测难度的举措得到业界的这种消极反馈并不意外,早在2006年成立以来,其便被各种质疑覆盖。2008年6月,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的一档名为“揭露C-NCAP真相:自拉自唱的汽车星级标准评价”的节目对C-NCAP的质疑推向高潮。尽管中汽研方面对此作出了据理力争的回应,但C-NCAP的形象无疑在消费者心目中跌至冰点。此后至今,围绕C-NCAP的些许质疑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消除。

  因为不是由政府主导的纯官方检测机构,自设测试标准且不透明,存在营利性——与企业存在金钱往来等等这些参杂其中的利益因素,可想而知很难说服外界不去怀疑C-NCAP不会趋利以及其所秉持立场的公正性。

  据媒体此前披露,中汽研虽自己掏钱测试,但碰撞试验后被损坏的汽车和数据都对外进行出售,撞毁的测试车辆按当时购买的价格一分不少卖给厂家,测试现场的数据则可以卖到49万元,而对厂家自己申请星级评价的,在提前支付38万元的汽车款、试验费后,要拿到各种数据还需缴纳11万元,其他的一些隐性费用也不在少数。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接的商业化运作,坊间关于“一百万一颗星”的传言此起彼伏。

  调查中,有33%的人士认为此举是C-NCAP自我提升公信力的需要,这一投票率最高。在线下的调查采访中,有人士坦承,中汽研或C-NCAP再不作出积极的调整提升形象和公信力,只会将自身推向逐渐没落的境地,因此其此举更可被看成是一次“自救”行为,这也是业界对此普遍存在的审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