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站编辑
半官半商的定位尴尬在公益和商业两极摇摆中的C-NCAP,不是权衡的问题,而是抉择。若其半官半商的模糊定位不解决,则会一直影响其发展。其应有的公信力也会因此受损
当然,市场的不断发展也在反过来敦促相关标准的提升。投票率居其次的是占到30%的人士认为这是整个汽车行业发展所需。不可否认,汽车厂商的技术水准在近几年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碰撞标准如再不与时俱进,C-NCAP就将形同虚设,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存在下去的必要。除去这两大获得较多人士认可的选项,还有17%的人士认为这是与国外碰撞标准接轨,另有12%的人士则认为C-NCAP对碰撞规则的制定更客观、科学,以消除消费者顾虑。
那么,C-NCAP的2012年版管理规则的实施效果会如何?
业界对此并不抱太多乐观预期。投票显示,参与调查的达到48%的人士认为,只要整个体制不改变,类似这种标准的调整只是“换汤不换药”,很难改变外界对C-NCAP已形成的固有印象。只有16%的人士认为C-NCAP的公信力会因此得到提升。
中汽研主任兼C-NCAP管理中心主任赵航曾在2008年回应舆论质疑时表示,推出C-NCAP的主要目标和目的并不是赢利,而是为了推动我国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我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更高的法规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C-NCAP可以避免一些国外减配的车型或不根据中国情况做任何改动的车型轻易进入中国市场。
不过,在商业化的运作过程中是否还能坚持践行这种初衷则不得不让人生疑。在公益和商业两极摇摆中的C-NCAP,不是权衡的问题,而是抉择。要么做纯粹的公益组织,通过财政支持真正服务于整个汽车行业,建立公信力;要么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营,通过客观、公正的评判树立威信。否则,半官半商的模糊定位会一直牵制C-NCAP的发展,从而也会影响到国内汽车评测标准与国外成熟市场真正的接轨步伐,以及企业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动力也会因此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