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汽车商报 本站编辑

  可喜的是,萨博终于被“二庞”拉回到“重组保护”的轨道上来,峰回路转。

  收购成与不成均“两难”

  在国内媒体纷纷报道萨博在瑞典的每一次存亡惊险之时,瑞典国内各界也急切地想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看“二庞”能否真正救萨博。

  11月7日晚6点,汽车商报总编辑吴迎秋接受了远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家广播电台专访,据吴总介绍,对方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的问题提问:1.中国国内怎么看收购萨博的风险,2.审批通过时间,3.“二庞”的负债情况。

  而这些问题也是国内所关心的焦点。同时,记者发现在“二庞”收购萨博时,很多媒体都在做一件事,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做对比。在他们眼中这两个收购十分相似,而“二庞”有望复制李书福,因为萨博与沃尔沃都是来自瑞典的汽车品牌,而且收购方均是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

  不过,这个对比似乎经不起推敲。据记者调查了解,首先,与萨博长达半年的停产截然不同,沃尔沃在出售时没有停产。其次,萨博在销售网络布局上,一直是依靠通用,例如萨博进口车在中国的销售就是由上海通用来负责。而且也不像穆勒所言有4000家经销商,据对萨博汽车做过一次“调查”的华泰高层透露,“其实也就三四百家”。再者,萨博没有研发积累,2005年以前的知识产权基本已经卖给北汽,而2005年到2009年12月期间的知识产权全部在通用技术产权中心,唯一可以说的就是尚未得到验证的凤凰概念车平台。最后,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前有过多次海外收购的成功经验,例如收购英国猛铜、澳大利亚DSI,这也是庞大和青年的短板所在。

  从瑞典国家广播电台找到本报总编辑进行专访的问题来看,瑞典国内也十分关切国内的审批进展。然而接下来的11月,收购方案能否在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的审批获得通过成为“二庞”最为期待的。

  “原则上同意”画上问号?

  在找到接盘者后,萨博汽车得以在11月15日前避免立刻进入破产清算的命运。而“二庞”则必须在限定期内通过中国政府的审批。

  当记者问及是否因收购方案大幅度的更改,需要重新在发改委报批,庞庆华则表示:“不用重新走报批流程,只要将关键内容修改一下,补充几条新增条款就够了。”

  10月31日,身处瑞典的庞青年在获得债权人对于重组支持后,再次向媒体传递了信心,称:“我能100%确定将获得发改委的批准。”不过,事情或许并不像庞青年所说的那样轻松。汽车商报也曾就“二庞”能否在发改委和商务部成功闯关的问题,在《庞青年再投7000万,专家言难过审批关》一文中与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国泰君安汽车分析师张欣、美国奥睿律师事务所北京代表处合伙人满运龙等多位行业内外关注萨博的专业人士进行过交流,但得到答案均是“很担忧”。而日前更有消息人士透露,“发改委正在找一家中资咨询公司,为庞青年递交的萨博项目报告做评估,但真正要闯过审批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过,一直不被看好的“二庞收购萨博”近日在政府态度上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11月1日,出席上海工业博览会的工信部部长苗圩对路透社记者表示,“原则上支持庞大和青年收购萨博汽车的交易”,这也是目前首位中国方面的政府官员对此次收购公开表态。

  这一说法随即遭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按照该人士的说法,“二庞”收购萨博项目的审批权限并不在工信部,而是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审批。而且据其反映,由于工信部部长苗圩一直在外出差,其办公室电话无法接通,其“原则上同意”的说法因此尚无法得到验证。

  汽车商报记者曾就“二庞”投资萨博项目在发改委报批能否通过,与有着多年接触跨国投资项目并熟悉国家审批情况的满云龙博士有过深入交谈。满运龙认为,国家发改委对于国内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审批,一般需要评估三个项目,即“该海外企业负债情况”、“国内企业有没有能力盘活被收购的企业”(经营风险)、“是不是战略投资”,而第三个“是不是战略投资”则成为审批是否能够通过的最终关键所在。据悉,“战略投资”即是要对国家和地区展示积极影响。“一般资源方面的海外投资获批的概率很大,而其他方面的海外投资获批概率则要小很多。”满运龙律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