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编辑
“车市不好的时候,经销商优惠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很普遍,因此几千元的政府补贴并不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决定销量的还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魅力、营销策略等。”一位车企负责人的话说明,补贴并不是小排量脱困的根本出路,技术升级才是根本办法。由于技术升级和排放法规日益严苛,在全球范围内小排量车已经成为潮流。这种趋势在国内豪华车市场显露无疑。目前,几乎所有豪华车品牌都向国内引入了更小排量的车型,并且市场业绩不菲。就连一直保守的本田汽车也表示将引入更小排量的讴歌车型。捷豹路虎则表示,与奇瑞合资生产的首款车型将是小排量涡轮增压产品。目前,豪华车的低排量产品都在2.0升以上,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排放法规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这个排量会降到1.6升以下。
国家政策更为排量小型化增加了助力。新出台的乘用车燃料限值法规规定,2015年国内乘用车平均油耗降低至6.9升;即将出台的排污费也将按排量大小征税。国家十二五汽车产业规划也提出,大力推广涡轮增压发动机,以降低油耗和排放。在新能源车难以普及的情况下,减小排量、升级技术成了首选的办法。目前,各个品牌都明确了技术发展思路:近期继续“压榨”传统燃油发动机的性能,借助技术升级减少排放和油耗,远期发展新能源车。
可以预见,在技术升级成潮流、政策限制、油价高企的大环境下,60亿元补贴无疑会促进小排量车的蓬勃发展。然而,自主品牌未必能从60亿元补贴中获益,据称,60亿元补贴将通过节能减排目录实施,进入目录的最低门槛是百公里油耗6.3升。在入围第七批节能汽车目录的49个车型中,合资企业占31个,自主品牌占18个。这意味着多数补贴将被合资品牌车型瓜分,竞争力略逊一筹的自主品牌依然会缺奶喝。因此,除非国家政策规定,公务车采购必须选择自主品牌小排量车,让自主品牌获得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用于技术研发,否则补贴款花完之后,自主品牌收获的依然是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