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站编辑
仍存风险的“最后一公里”
捷豹路虎落地中国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从前期合作伙伴的选择,到中期与奇瑞汽车以及针对相关产业政策的诸多妥协,再到生产资质的多方求索,“落地中国市场,无疑将越来越难。”上述汽车分析人士如此总结。
6月12日,国家环保部网站显示,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已经通过环境影响审批。批复显示,合资公司总投资120.95亿元,一期计划年产13万辆乘用车。根据此前记者了解,未来总共生产4款车型,其中包括2款路虎揽胜车型,1款奇瑞和捷豹路虎合资自主车型和一款捷豹车型。
随后,关于合资企业的中方高管团队方案也已出炉。据悉,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兼汽车工程研究总院院长陈安宁为中方负责人。对此,奇瑞汽车新闻发言人金弋波表示,关于合资项目的所有内容,都要等待国家发改委的最终审批。
资料显示,捷豹路虎早在2010年5月便首次提出在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构想。当时捷豹路虎的拥有者印度塔塔汽车首席执行官透露,将在两年内实现在华国产。
随后捷豹路虎便开始在中国展开了走马灯式的 “寻亲”,先后与江铃、吉利、长丰、长城等多家公司接触。直到2010年10月,前任路虎中国副总裁狄思豪首度向媒体承认,路虎正在与奇瑞就国产事宜进行谈判。
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资公司通过环评部门审批的同时,位于江苏常熟的生产基地也在紧张准备。根据规划,2014年合资公司首款车型将正式下线。
“发改委对路虎国产项目审批的条件很明确,就是要求双方要有实质性合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产能。”奇瑞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这两点成为项目审批时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情况来看,合资公司已经满足所有审批要求,预计合资公司正式获批成立将不会太久。
“箭在弦上”的奇瑞捷豹路虎合资公司还有“最后一公里”,但这一公里并不容易。上述消息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目前生产资质非常稀缺,拥有“壳资源”的企业存在其他不确定因素,因此在收购落实之前,依旧存在风险。
数据显示,路虎今年前5个月在中国市场实现销量26365辆,同比增长94%,这个数字超过了2010年全年销量,快速增长的销量是支撑捷豹路虎实现国产的最大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