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本站编辑
由于采取了与欧洲安全碰撞几近相同的碰撞标准,国内汽车企业在标准升级后的第一次“大考”中,更多的自主品牌得到并不尽如人意的安全碰撞结果,这与此前国内碰撞“五星”遍地的情况大相径庭。
制造更安全的汽车,汽车企业投入大量研发成本是前提,在市场越来越分化之时,弱势车企遭遇的挑战越来越大。
碰撞标准与国际接轨
“很久没出现这样层次鲜明的碰撞结果了。”9月2日,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下称“汽研中心”)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一位工作人员感叹道。
这位工作人员所指的是今年第三批C-NCAP(中国新车碰撞测试)评价车型结果,这是《C-NCAP管理规则(2012年版)》实施以来的“首碰”。
共有六款车参加规则升级之后的第一次“大考”。成绩最好的是一款合资企业的SUV车型——东风本田CR-V,获得了57分(满分为62分),得到了5星评价。
其他五款轿车中,长安逸动得到52.9分,获得5星;合资产品上汽通用五菱宝骏630得分44.3分,获得了4星。
而另外三款自主品牌产品则不尽如人意。北京汽车E系列两款车型碰撞得分分别为41.1分(自动挡)和35.7分(手动挡),分别获得了3星和2星评价;海马汽车爱尚碰撞得分为28.3分,获得了2星评价。
这样的“考分”与最近两年遍地5星的结果相差悬殊。记者从汽研中心的官方数据统计得到如下数据:从2006年正式启动C-NCAP开始,截至今年7月第二批碰撞结果看,共172个车型参加测试,获得五星评价的车型共87款,几近一半,而自主品牌获得5星的车型共20款。六年间,仅有8款车出现了2星成绩,且2010年之后没有出现一款2星车。
上周的碰撞结果显然没有延续前两年的高分走势,2星、3星车型数量占50%之多,而这与“考题”变难有很大关系。
与2009年规则相比,2012年版的评分体系、碰撞速度和试验项目方面有较大变化。其中,正面40%偏置碰撞试验速度由原来的56km/h提高到与国际接轨的64km/h;增加了低速后碰撞颈部保护试验项目;将主动安全项目引入C-NCAP。评价总分由51分修改为62分,星级划分标准也进行了相应改变。
“偏置碰撞试验时速由原来的56公里提高到64公里,已经和欧洲、美国的碰撞速度一致。”某自主品牌研发部门负责人看到新标准之后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汽研中心主任赵航坦言,新标准试验项目增多、速度提高、评分更严格。而据记者了解,今年上半年汽研中心新基地和新设备已经启用,一些与国际接轨的新标准将启用,其中包括安全碰撞新标准。
“无论欧洲、北美还是日本,安全碰撞评价都随着技术进步不断调整,因为汽车安全无止境。C-NCAP新版规则出台,目的是推动业界安全技术水准的提升,特别是自主品牌。”汽研中心试验所副总工程师刘玉光上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集中出现的2星、3星车是否意味着国内汽车制造水平陡然下降?刘玉光特意强调,这些车的安全水准并没有降低,只是要求越来越高。
“自主品牌安全水平的确在不断提升,如果按原来的评价标准,这些车也能达到4星、5星,但随着汽车制造业整体技术进步,出现安全事故的问题越来越多,汽车企业要接受更苛刻的挑战。”刘玉光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