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本站编辑

  北方某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称,新评价规则对合资企业压力不大,因为几乎所有合资企业产品在此前的碰撞测试中都能取得4星以上的成绩,但对于自主品牌车企的冲击更大,对用料、成本、产品设计甚至工艺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从新版规则后第一批结果来看,通过一些特定项目便可以看出,汽车企业对安全配置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

  比如,在模仿汽车发生追尾后,对驾驶员和前排乘员头部、颈部、胸部保护效果的“鞭打试验”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结果,有的车型能得到满分,有的分值很低。

  刘玉光分析,得满分的制造商一定是有技术储备的,对座椅特别是头枕和靠背之间的协同研究下了工夫,得分很低的企业,说明原来没有关注这个问题。

  再比如,虽然碰撞速度只提高了8公里,但能量与速度是平方关系,提速后的碰撞能量却要高出30%左右。“对自主品牌冲击很大,从第一批结果来看,大多数自主品牌车身结构出现较大变形,特别是两厢车。”刘玉光坦言,新规则对自主品牌车身设计、材质的使用、制造工艺、焊接工艺要求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由于新规则中增加了对车辆主动安全的评价,因此,没有此项配置的车企较为被动。第一批碰撞结果显示,自主品牌小型车的碰撞结果并不理想,其中的一个原因便是缺少了诸如ESC等技术加分项。

  “规则调整的目的是引导汽车产品ESC(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配装率,在欧洲销售的车辆基本达到标配了,但国内配装率很低。”刘玉光直言。

  事实上,目前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设立了安全碰撞实验室,长城汽车投巨资建立了国内配置最全的碰撞实验室,吉利汽车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进行1.2辆车的碰撞实验。

  这就意味着,想要在产品安全性“大考”中得到好成绩,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车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是基本前提,以长安汽车为例,其安全碰撞实验室耗资高达1.5亿元,而长城汽车技术中心过去五年已投入30亿元。

  记者从汽研中心获悉,从2006年至今,C-NCAP共进行了三次标准升级,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标准与欧洲标准接近度已很高,今后碰撞标准还将逐步提高。

  刘玉光称,今后还将增加侧面柱碰撞、车辆翻滚、新能源汽车安全碰撞等内容,同时,增加主动安全分值的比重以及行人保护等评价标准。

  国内安全碰撞标准渐次提高,对自主品牌车企来说,强者恒强的时代已经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