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京华时报 本站编辑

  由于对市场的误判及保守的策略,曾经在中国车市创造了无数荣耀的本田,以2008年为分界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势。错失了2009年和2010年的高速增长,并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一路节节下滑,直到现在都没有止住。

  “过于谨慎”的策略无疑会消耗和透支品牌力。庆幸的是,遭遇市场残酷现实的本田及时调整了市场战略,推出了涵盖新产品新技术的导入、本土化研发、产能提升以及品牌传播等各个方面的措施。“慢”了这么久,本田终于选择提速了。

  □体检

  行动迟缓混动尚可

  无论产能还是销量目标增加幅度,本田的“谨慎”在业内首屈一指。最近两三年来,相对于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本田步伐略显迟缓,在新产品、新技术的投放方面相对滞后。

  误判市场艰难调头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本田采取了国产车型全球同步引进,让中国消费者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全球最新的车型。本田的示范效应,也迫使其他跨国巨头效仿,逐渐采取车型的全球同步导入。这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发展贡献良多。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很多跨国车企减少对欧美市场的投入,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却未有太多减弱,新车投放和产能扩张不断;而本田由于扩产速度缓慢,在2009年和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突飞猛进时,直接导致其产能严重不足,损失了大好的市场机会。

  按照本田的规划,2008年后,中国汽车市场的年平均增幅大约在10%-15%,本田每年增幅保持在10%左右可以跟上中国市场的步伐。但中国政府出台的汽车优惠政策,打乱了本田稳健的步伐,中国车市超过30%的井喷式增长,将本田的10%规划远远地甩在身后。于是饱受非议的本田开始在中国市场艰难调头。

  产品单一制约发展

  “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打造各个级别标杆车型”是本田汽车自创建以来一直奉守的企业经营路线。对本田来说利用较少的开发平台,使每一款车的年销量保持在10万辆以上,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不可否认,本田“慢工出细活”的经营方式确实曾让其获益匪浅。无论是广汽本田还是东风本田,投产车型都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虽然这样的发展模式成功地造就了雅阁、CR-V等国内热销车型,但随着后来德系、美系、韩系等同级别车的日益崛起,雅阁、CR-V的技术和价格优势已经渐渐不再突出。单款车在屡屡让人乐道本田功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其产品线的单一、产品组合的过窄,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同时,过于依赖一两款热销车型的保守思路又使得本田日后对其他车型的导入速度较慢、整体战略不清晰。

  “最近两三年来,相对于中国市场的迅速发展,本田的步伐略显迟缓,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投入方面也相对滞后,我也听到了本田中国市场战略过于保守等意见。的确,我们的事业开展过于谨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本田中国本部长仓石诚司说。

  开始反思的本田打算先从增加导入车型的数量来改变现状。仓石诚司表示,按照本田的规划,到2015年,其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将比2011年翻一番。2011年的销量在62万辆左右。为了达到这个销量目标,未来3年本田将向中国市场引入10款以上的车型,包括几款全球同步上市的全新车型。

  混动技术前景明朗

  中国即将发布“乘用车第三阶段燃油限制标准”,让本田看到了机会。平均6.9升/百公里的标准可能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这将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为了达到这一法规要求,到2020年之前,基本所有车型只有采用混合动力技术才能存活下去,这成为本田加快导入节能环保车型的主要动因。”仓石诚司说。

  “由于不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大改动,在中国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混合动力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一定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市场。”仓石诚司透露,本田在未来几年内将加速普及混合动力车。

  本田将电机设置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这种设计使得IMA整体更轻巧、更紧凑,因此,本田的混合动力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在销车型,而且成本也相对更低,普及起来更快速。这也是本田可以接连推出FitHybrid、HondaCR-Z和Insight等多个车型的最根本原因。

  □记者观察

  不可讳疾忌医产品大胆更新

  本田历来是一家以技术著称的公司。从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开始,本田就崇尚工程师文化,非常严谨,严谨到刻板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