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站编辑

  概念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8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发布的“汽车三包”配套文件中提出,针对消费者举证难、鉴定难的问题,各地质监等部门将从民间遴选专家组建专家库。然而几天后,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主任公开表明“专家名单不公开”,再度引发争议。

    国家质检总局称,名单保密是为了确保技术咨询专家在开展三包责任争议处理工作中不受来自各方的影响,同时出于对专家个人隐私的保护。但消费者的心中却画了一个问号:“连是谁给我鉴定车的知情权都没有,这检测结果怎么让人信服?”专家库的技术人员多出自整车设计、制造及售后维修领域,他们多与汽车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这层关系甩不开的话,其做出的鉴定很难让人信服。

    “事实上,专家库的成立主要以调解意见为主,他们可以为三包问题的鉴定程序提出意见,也能就技术问题达成一个专家意见,但这并不是最终鉴定,所以消费者在举证中耗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仍难把握。”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蒋苏华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对记者说:“在当前质监部门汽车鉴定设施不完善、鉴定队伍力量不足的前提下,成立专家库是无奈的选择。”从长远来讲,整个汽车市场的完善靠的应该是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汽车企业的良性竞争。强制性的三包法规只是汽车产品质量要求的起点,即将实行的三包标准已经比较尽职地明确了汽车产品质量的“最低标准”。而中国汽车整体质量及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有赖于更多、更完善、更专业、更权威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相比于实际的操作意义,汽车三包的概念意义更为重要。政策的制定、媒体的强烈关注,对于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种维权意识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