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衡阳汽车网 苏霓
关键词:新合资时代从北京吉普算起,汽车业合资史已经超过30年。今年以来,随着一波新合资潮的迅猛涌起,业内也对汽车业合资进行了反思。现时的汽车大国,是否还需要那么多合资项目“市场换技术”最终到底换来了什么?有些悲催的是,主管部门只得出了“合资项目要搞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的最新结论。
今年出现在业界视野中的最亮眼合资项目当是东风裕隆。在经过十年的合作之后,台湾裕隆和东风汽车实现了第二次握手,彼此已经变得成熟。双方利用东风杭汽的基础,形成了商乘并举的新项目局面,并推出了酝酿多年的大中华品牌纳智捷。
东风裕隆和纳智捷品牌,已被东风列为“大自主品牌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从承载这个品牌的产品和股东方来看,东风裕隆的前景值得期待。台湾裕隆也是经历了多年的合资代工历程,最终通过设立研发中心、股权独立开启自主征程。裕隆找到了华系车的差异化DNA,就是依托台湾本土强大的IT业优势,抢占汽车电子化先机,并发展电动化,最终要做汽车业的HTC和APPLE。其形成的“汽车生活馆”体验营销体系,也可望革新汽车销售理念。
今年发生的另外一些合资事件或绯闻,则引起业界哗然。伤痕累累的萨博来了,还成了香饽饽。萨博经历了和华泰的“闪婚”到“闪离”,到庞大集团的迅速接手,再引入青年汽车作为第三方。尽管落魄,但国际车企在华往往不怕找不到谈判对象,中国市场是它们的最终救赎,而眼前萨博们更需要的是黄金。但合资显然已不是国内车企唯一的坦途。
印度塔塔手里的捷豹和路虎,也是在华四处寻求约会。而奇瑞据说已和斯巴鲁低调走到了一起。最令人称道的还是沃尔沃,在吉利入主之后认真谋求在第二故乡的前途。需要强调的是,吉利沃尔沃不是合资公司。 陈志杰
关键词“品牌控”
“品牌控”故事的上演,在今年也颇为精彩。目前出现和入市的新品牌至少包括广汽本田理念、广汽传祺、上汽通用五菱宝骏、东风日产启辰、一汽-大众开利、北汽自主品牌,正在酝酿出台的还有东风本田、长安PSA、上海大众的自主品牌、奇瑞量子的观致、比亚迪戴姆勒的电动车品牌,而先前已经出现有奇瑞的瑞麒、威麟和开瑞,吉利的帝豪、全球鹰和英伦。
目前中国的汽车品牌已为数不少,但还没有什么全球知名品牌———除了沃尔沃这个外来孩子之外。
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代表奇瑞、吉利等,因为都从低端市场起步,最终很难形成品牌溢价,造成了做大规模后向中高端转型的艰难。但今年以来,随着广汽传祺轿车、北汽自主品牌的相继亮相,呼应了之前的上汽荣威(微博),本土品牌再次从高端起步。品牌的最终支撑还是商品力,因此从高端起步的新品牌,也需要有更强的产品实力。上汽、北汽均依托了对跨国品牌技术的收购融合,广汽依托高端轿车的制造基础,以及和菲亚特的技术合作来打造传祺轿车,均为汽车业发展本土品牌留下了有益经验。
随着广汽本田理念S1的入市,合资自主品牌开始进入市场实战。预计7月底,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630也将上市销售。合资自主品牌引发了很大争议,盖因在政策导向的强求下,容易变成一场“市场换品牌”的笑话。一汽大众的自主品牌开利只出现在新车目录上,更有纸上谈兵之惑。或者应该按照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明确的界定,“合资公司做自主品牌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关键是把合资自主作为战略进行安排,而非作为策略来推进。”而扎实投入自主品牌研发,无疑是对合资公司实力的提升。 陈志杰
关键词:日本地震
今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起了全球汽车业的连锁反应,凸显汽车产业链的全球化。预计其将引起的全球汽车关键零部件重新布局,更将对汽车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汽车业而言,日本地震再次敲响了加强零部件体系,补课关键技术的警钟。
日本车企主要产能分布于全球而非本土,但关键零部件仍主要集中于本土,大地震带来了零部件产业外移的时机,特别是对于广东等日系制造基地集中的板块,出现了承接日本产业转移,补课关键零部件,提高国产化率的新机遇。
据华南理工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李礼夫介绍,关键零部件的最大瓶颈在于由整车拉动,广东整车以日系合资企业为主,日系为保持品牌和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会极为谨慎,需要经过长期的论证,不会马上就转移,也需要大规模长期的投资。无论是民企或国企,关键都是如何和整车挂钩。并且汽车零部件发展存在多层次的壁垒,因此承接转移需要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则是国内汽车业要补课关键零部件产业。为分散风险,日系关键零部件不会都转移到中国。本土车企需要切实培育本体配套体系。据广汽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零部件整体水平也在提高,本田等也在物色本土零部件厂家,增强本地化配套。经过一定时期的培育,一些本土零部件企业也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而李礼夫提出“市场换不来技术,但市场可以带来技术。”“目前的问题是没有人去消化,没有学到东西。人家不会手把手教你,但自己都可以努力学到。这也是韩国汽车业发展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