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时代周报 苏霓
盈利可期上汽不得不下调了荣威和MG年度销售预期以应对市场的急剧变化,但这可能打乱该公司“十二五”期内的产销规划。
“上规模”被写在上海汽车2011-2015年中期计划的头一条,相比上一个五年的“打基础、建体系”而言。截至2015年,上汽乘用车公司计划实现7大整车平台、超过30款车型、年销量突破70万辆。
最初制定的五年销售计划完全呈现为一条激进陡峭的曲线,目标分别设定在23万辆、36万辆、48万辆、58万辆和70万辆,年平均增速高达30%上下。
即便原本23万辆的挑战目标被调整至19.2万辆,年增长19.8%。仅就前7个月实现的9.1万辆业绩而言,余下的10万辆仍极具挑战。
“我们认为,2011 年汽车行业增速将低于5%,影响因素包括:政策退出,透支需求,2010 年基数较高;限购和日本地震抑制销量实现;经济悲观预期压制投资和消费热情,产品结构明显向高档合资品牌上移。”一位证券分析师告诉时代周报,在其看来,预计汽车业将在3 季度末探底,2012 年汽车消费负面因素减少,需求将正常释放使上汽自主品牌项目全面盈利。
事实上,经过5年市场积累,上海汽车的业绩已经众所瞩目,不但培育了荣威这一成功跻身中高端的自主品牌,同时激活了拥有87年历史的国际化品牌MG,完成了从提升品牌知名度到美誉度的进化。全球知名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中国本土制造商是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公司。
投资蓝海
眼下,陈志鑫仍需以全新的产品布局以摆脱销量暂时停滞的困境。
除在8月1日推出多达9款不同配备的2012年型款荣威550以外,还于一周后发布了首款SUV战略车型—荣威W5,其17.18万-29.88万元的售价与跨国品牌不相上下。
在陈志鑫看来,W5不仅为SUV主流阵营开辟了 “跨领域专业SUV”的新蓝海,还让荣威完善了覆盖国内主流市场的产品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