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编辑
◆ 谈品质转型带来的变化
自2010年开始,三年半的时间,奇瑞把精力均投入到“建立体系”的企业品质转型战略当中,2013年5月,奇瑞发布全新品牌战略,正式由多品牌回归“一个奇瑞”,而在两个月后,奇瑞转型后的首个战略成果“艾瑞泽7”正式推出市场,此后,奇瑞瑞虎5、瑞虎3、艾瑞泽3在两年内相继上市,初步建立了奇瑞全新战略下的新一代产品阵营。而究竟品牌转型给奇瑞带来什么变化?尹同跃打开了话匣子。
投入和资源产生变化
“我们这个团队最早也都是一帮专业人员,即使早期我们做了‘逆向’,也比人家做逆向认真很多,已经是一个专业的标准。到现在‘正向’的情况下,最大的变化是资源的变化,打法不一样。质量实际上是一个验证的过程,反复的验证。要做得特别好的话,必须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材料都要非常好。怎么证明它好,实际上是一套流程体系,去保证我验证到每一个零件、每一个材料、每一个节点,所以需要很大的投资。因此,我们现在开发一个车,赶上过去开发5个车的工作量。但出来的东西跟过去比,往往差十倍的质量水平。”
奇瑞车型品质显著提升
谈到奇瑞造车的变化时,尹同跃称:“当时我们下了很大的决心,东西做不好我坚决不上市,就是用老产品维持企业的这种生存、维持经销商的生存,然后把产品做好再上市。我们当时想花两年时间就能实现目标,可是没想到又花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所以这实际上对我们是巨大的考验,对经销商也是巨大的考验。人家的产品总是新产品,出来的越来越多。而我们则坚守着,产品做好了就不让卖。就像瑞虎5,实际上在2012年底就已经下线了,但是我们又延了大概一年的时间,最后还不让上市,艾瑞泽7也是这样,目的就是坚决要把它做好。那么现在看,这种坚持是对的。”
在2014年汽车之家新车质量报告中,奇瑞艾瑞泽7、瑞虎5和瑞虎3的排名,分别位列紧凑型车第七、紧凑型SUV第四、小型SUV第二,质量均为同级别中国品牌车型的第一名。而针对这两大系列车型的开发,尹同跃也向我们讲述了背后鲜为人知的一些故事。
“艾瑞泽7花了大概四年多的时间进行开发,花费超过50个亿,也超过了很多合资企业产品的质量。艾瑞泽7细看的话,真是很精致的,当时我们为了车头一条有弧度的缝隙,单一模具就花费40万。从它研发开始到推出,真正的把奇瑞的这条正向研发的道路打通了。而艾瑞泽3则用了很多高端的东西,例如大概77%都使用的是超强度钢板。”
“瑞虎5、瑞虎3的开发,我们用了很多外国人,包括外国车间主任、外国的质量管理人员,还派了很多员工到海外的企业去进行培训,然后在去生产线上工作。瑞虎这个系列,过去我认为是可以了,但是外国专家告诉我还有哪些问题。例如,他拼命的在门把手的里面抠,抠完告诉我这个地方有划痕,这是不合格的,材料上必须重新做认证,必须抠不出痕迹来。细节决定成败,如果说要放掉细节的话,就会越做越差。所以,我们都开始做这样的事情。就像瑞虎3,它现在的IQS值(新车质量调查)完全可以跟合资企业相媲美。”
“过去我们新车下线的时候,很多车都返工。现在基本上下线以后,车间里面没有车。就是一把装完以后,一把就可以交车,作为商品车就运走了,可以直接上市,我们叫执行率,大概超过92%,质量非常稳定。”而对于质量有无止境这个问题,尹同跃这样看待:“所谓的质量是什么?就是比对手好一点。像跑马拉松一样,就是对标,而且我们现在不和中国品牌对标,全部都是和合资企业对标,非常难。但是我们鼓励这种挑战,给自己定一个指标。现在我们不断的咬紧牙关一点点的做,每个月的质量都必须要往上走一个台阶。”
品质和成本博弈最终要靠平台化先进理念
在我看来,品质和成本之间永远都是产品开发中需要不断博弈的角色,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打架”的事,尹同跃承认在奇瑞的身上同样屡见不鲜,而他是怎么看待和平衡两者的关系呢?
“研发团队和销售团队天天在这儿打。做研发的都是从国外回来,他们希望照着奥迪去做,这些人挑剔到极致,材料就越选越精致,它不管销售怎么样,就把东西做到自己满意为止,销售则希望有最多的配置和最低的价格,所以经常‘打架’。”
“其实这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功力,在打造品牌阶段,企业必须要真才实料,必须要做出良心的东西,自己要非常满意,才能够让用户去满意。所以这个赚钱是第二位的,树立口碑是第一位的。而在后期,我们要在不牺牲产品质量,不牺牲用户利益的情况下,要从理念上去降成本,那就是做平台、做模块化。从开始就搭一个好的架子和先进的理念,既要做到东西好,还要便宜,我们现在必须要有这种理念。”
品质提升让售后烦恼,令销售开心
“过去认为中国品牌的车比别人便宜那么多,质量一定是要差很多,现在不是这样。而现在我们经销商最大的问题,是抱怨我们质量做好了,它的售后服务收入大幅度减少,因为车子不坏了,都不回来修,这个客户流失率很高,但我们不能为此故意把质量做坏了,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另外从销售角度讲,过去售后索赔的费用,每年都是超支的,但从2013年开始大概省了1.5个亿,2014年应该也能节省1.5个亿。预算花不掉,也没有那么多索赔了。这也是产品做好了以后带来的变化。”
“奇瑞奇瑞,修车排队”已不复存在
相信关注过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汽车市场的朋友,一定对“奇瑞奇瑞,修车排队”这句话记忆犹新,而这句话由最早的“修车难”释义,慢慢被人们演绎成了奇瑞车“毛病多”的含义,而其究竟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现在还能听到这样的评价吗?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和尹同跃再次聊起了这个话题。
“当时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产品质量的确跟现在没法比。二是,2001年政府给我们下的任务是卖5000台车,但是当时正好赶上销售非常好的时期,第一年我们就卖了28000多台。那时候哪知道有销售网络、服务网络,哪知道还要先发配件,这些事都不知道。所以车都卖出去了以后,就发现没法修,因此开始挂靠别人,在捷达或者是雪铁龙的店里进行维修。但毕竟不是自己的店,所以当时人家不是很愿意给你修,因此才会出现这个情况。而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了,这样的声音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