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编辑
◆ 谈品牌建设
明确了品质转型的方向,制定了技术奇瑞的全新企业战略,奇瑞在自己摸索出的正确的路上前进,而对于“做品牌”这个终极目标,奇瑞现在又是如何理解,又将怎样开展品牌层面的建设?“多品牌战略”的告终是否代表奇瑞在品牌战略的历史决策上也曾失败过?尹同跃的回答让我重新认识了奇瑞在转型中的收获和视野。
品牌建设从研究人开始
“什么是品牌?实际上是生活方式。”这是尹同跃对品牌的理解,而针对品牌建设,他的看法是:“在品牌建设上,观致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就是从研究人开始,研究人的生活方式开始。以前我们中国人做汽车、做产品都是从产品开始,把所有的车拿过来,每个车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希望把它揉到一起,变成一个伟大的产品。就像以前很多人恨不得把所有的项链都戴到一个脖子上面,那就是土包子了。
而中国人现在正好处在一种消费需求变革的时期,除了钱以外,还有另外一面就是精神需求。得让大家觉得产品和我的生活方式吻合了,我用它心里是喜悦的,而用户的情感需求,已经超过了这个产品的使用功能。所以我们现在产品的建设过程,就是怎么样去让产品做得完美,让产品的使用功能和用户的情感、生活方式相吻合,这实际上是品牌建设的要点。”
品牌建设分两个层面:家族多领域竞争,抓住年轻群体
而谈到品牌建设会分几步走时,尹同跃则向我描述了奇瑞集团对此的多层次布局和思考。
“我们分两个层面考虑这个事情。第一个层面,是从奇瑞家族来说,我们希望把中国的市场分成若干个版块去竞争。一块是豪华版块,我们的合资企业‘奇瑞捷豹路虎’完全可以跟奔驰、宝马、奥迪去竞争。第二块是在合资企业中稍微高端一点的,像大众、丰田、福特这样的品牌,我们希望用观致,用做得比它们好的产品去竞争。而奇瑞的产品还在中国品牌领域,我们实际上是要用奇瑞跟日韩品牌竞争。此外,还有个凯翼品牌,实际上是希望抓住年轻人,把新能源这个概念抓住。”
“第二个层面,我们可能会变老,但是我们的产品是卖给年轻人的,我们必须要去和年轻人打交道,所以要以抓住年轻人为主要方向,产品一定要是年轻、时尚、高科技的东西。这个品牌的调性定下来以后,我们希望能够迅速具备这样一个品牌价值,要把质量做得比日韩还好,同时更加的时尚、科技,用我们之间产生的这种火花,抓住年轻人。”
曾经的多品牌战略不代表失败,是阶段性战略需要
在回归一个奇瑞后,面对“曾经于2009-2013年间实施的‘开瑞、奇瑞、威麟和瑞麒’的多品牌战略是否意味失败”的问题时,尹同跃给予了否定。
“这个不能说失败,实际它是一个阶段性的战略需要。应该说早期不是很成熟,资源也不是很支持,同时有多个品牌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就像通用、福特曾经做了很多品牌,最后也都聚焦了一样。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认为应该转为支持一个奇瑞,我们就聚焦到一个奇瑞,这个行为更多的还是由资源和奇瑞的转型方向决定的。”
◆ 谈奇瑞经销商
2013年,奇瑞汽车的销量为423,205辆,同比下降19.68%,遭遇了极为艰难的时刻,而2014年,转型后的奇瑞共计销售441,047辆车,相比2013年提升3.79%。而在此期间,奇瑞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无疑便是全国的经销商的“温饱问题”,而经销商带来的市场反馈无疑也是对奇瑞品质转型成果的市场检验。
奇瑞经销商由亏损到盈利
“奇瑞经销商现在活得都很滋润了。我们为新产品投了很多,现在在赚钱,但是2013年下半年的时候,经销商非常的困难,有亏损,看见我们眼睛都冒火。而随着艾瑞泽7、瑞虎5、E3的上市,产品一下子就顶到一起去了,虽然传播上有影响,但是大家感觉到产品完全不一样,所以非常兴奋。
2014年经销商基本上没有跟我们抱怨。经销商说我们都赚钱了,而且可持续,再扩大,要开始抢地盘,状态完全不一样。现在合资企业的很多经销商退网都很严重,也就是说很多合资企业是不赚钱的,而奇瑞产品是赚钱的,所以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销售结构改善,利润上涨
“我们每天都给5家经销商打电话了解情况,现在经销商的销售结构改善了很多。经销商的库存,过去大概在小10万台,现在压到5万多台,我们把库存去掉,让经销商总是卖新的产品。同时,因为产品发生了变化,产品的溢价能力提高了,我们过去大概平均每台车零售价不到6万元,现在大概有8万多,每款车涨了两万多,经销商的利润一下就上来了,所以我们的经销商很高兴。”
经销商卖车变为用户口碑营销
而面对经销商的反馈,尹同跃还看到了一个新的变化:“过去卖车是靠我们自己卖的,通过降价、促销,通过广告卖车。而现在实际上更多的是通过用户在卖车,就是口口相传,形成了口碑。曾经有一个山东用户,他一个人推荐了25位朋友购买瑞虎5。能够形成口碑营销,这是不容易的。
◆ 评价转型结果
针对奇瑞转型到现阶段的表现,我们请尹同跃给出评分,满分十分,他现场打了九分,看得出他对现阶段奇瑞转型取得的成果相当满意。
“我觉得最起码能打到九分。转型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包括产品质量、性能,超过了我们原来的预期。我们也有国外的伙伴,他们过来测试完了以后,评价都是难以置信中国的产品做到这么样一个水平。我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真正的去支持‘Made in China’,去支持我们中国的产品。”